第449页

大周朝的南边边境毗邻的没有与之旗鼓相当能构成威胁的大国,东南临海,西南有几个占地面积和国力都不强的附属国,正南边的山野密林地带则是散落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外族部落。这些人没有自立成国的,但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聚居生活,很是团结,联合起来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这些人并没有正式表示归顺大周朝廷,所以最后一座边城之外实则就是个三不管地带了。

那一片很乱,又有一些精通蛊术和制毒之术的外族人出没,崔书宁出门在外还是很注重个人人身安全的,在边城圈定的范围以内选择比较富庶人多的地方大面积置办了两片田产就赶紧溜了。

东边沿海地区被她划在计划之外,随后去了西南边境重点开发。

那一片因为气候和地质原因,土地相对贫瘠,人口也相对较少,她在那里呆了大半年,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跑,但凡是人口密集些的大小城镇,只要附近的土地条件允许耕作的,她都买地圈庄园,没有种子就从别的庄园运过去,当地人只擅长狩猎或者放牧,她也从别的庄园调出治农的好手过去教授耕作技巧。

在这种物资贫乏的年代,多个谋生的手段其实相应可以给很多人都指明一条活路的,有人依旧做着老本行,也有很多人不介意尝试一下新的谋生手段,总归只要勤快点,又有人肯帮衬着适时地拉一把,日子总不会比之前硬挨更难吧?

另外崔书宁在那里滞留期间也发现了商机,就是所谓的通商。

当然,古代人又不是傻子,这么大一条以货易货的渠道摆在那,人家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崔书宁有点小兴奋是因为她以前自认为没有经商头脑,所以老老实实的没想做这块儿,但是这次误打误撞的实地考察之后她突然发现……

咦,这个好像也可以做嘛。

周朝的各项手工技艺都发达,边塞小国那边却盛产良马和品相极好的牛羊这些,崔书宁虽然对发展畜牧业没啥兴趣,但是如果能找到好的门路弄到马种培育战马……

一匹好的战马可是价值千金的。

但是这块儿具体并不好操作,战马属于军用物资,朝廷把控很严,除了朝廷官方建的育马场之外,整个周朝国界之内是绝不允许有大规模的育马场存在的,当然,这是专指的战马,品种一般的拉货的马匹朝廷没那么多精力一并把控,多是掌握在私人手里的。

崔书宁既然盯上了,她想的自然就是战马这一块儿。

既然国境之内不让干,那就灵活操作一下嘛,找个友好的邻国沟通沟通?

这就需要有和对方长期有商务往来的人给带了个路,引荐一下关系,并且考察市场的可行性了。

而论到这时候的“商业大佬”,那自然就是敬武长公主的死忠,她那个老公定国公赵雪明了,那货当年为了韬光隐晦,主动请辞带领赵氏一族离开了朝廷权利的中心漩涡地带,励精图治搞生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