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 章 万民伞

力蛮高兴道:“还有这种好事!”

这几个月时间里,刚赤府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之前的激烈,好像都在最后一年齐齐爆发出来。

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好多都不止翻了三倍,靠着草原,有数百万头牛羊,这些牛羊即使是副产品,也能源源不断给刚赤府带来巨大的收益。

地广、田多,人少,挣钱容易。

原本最大的威胁都没了,对富有的人来说,肯定是不愿意来的,但是对许多穷苦人家来说,这简直是人间仙境。

更别说有些地方乡绅地主强盛,世家豪族占地多,家中没有田地,只能租用田地的佃户了。

每年辛辛苦苦种地,要被抽去五成、六成、甚至七成。

若遇到心善的老爷,也算是有口饭吃,能活下去。

若只能找到黑心肝的,最多也只能算是不饿死了。

他们这样的人最没有牵挂,听说刚赤府如今的情况,几乎是一收获,就去衙门申请路引,拖家带口地往刚赤府赶来。

跟匈奴近算什么?不是都被打趴下了吗,说是几代人都别想恢复。

有这样的产量,开荒的地都是自己的,就算匈奴还在,他们也要去!

匈奴有什么好怕的,能有穷可怕吗?会比饭都吃不饱更可怕吗?

原本从刚赤府搬家到隔壁几个府城的百姓,也陆陆续续找关系牵回来了。

刚赤府已然成为周边好几个府城中,最富饶的一个。

虽然跟京城、江南这些地方的富裕程度没法比,但是如果是比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谁输谁赢还真未可知。

刚赤府百姓如今的日子,即使在整个大宣,也能排行前五。

但凡外面听了,谁不羡慕?

当然这也和顾璋大量花钱投入有关,这世上要说有什么东西绝对不会辜负你,那绝对是钱。

反正有钱就花,顾璋一看到每个月的分红,就琢磨要怎么用,今天把毛线厂单独分出来,明天建立一个保育院,收留无父无母的孤儿,后天又高价给学堂请个举人回来。

等到下个月工厂给衙门的分红一到,他又如法炮制。

钱哗啦啦地

()砸,效果能不好吗?

谁也没见过顾璋这样的花钱方法,田丰羡慕得流口水,只心情激荡地仰天长啸:“我田丰什么时候也能这么潇洒啊!”

顾璋听闻后,轻哼一声:“他这个周扒皮加守财奴,这辈子就别想了。”

即使手上有这么多钱,田丰也绝对舍不得这么花,这都是刻进骨子里的性格,哪那么好改?

不过这样的人,确实适合做军队的钱粮官就是了,要不跟个大漏勺一样,才叫人害怕。

改变越多,名气越大。

各地百姓本来就特别渴望,特别想要顾璋到他们那儿当官,等今年的粮食产量一出,接连扩建的厂房等等一连串消息传出来,听到别人过得是什么日子,百姓们更绷不住了。

“大人!!!你使使劲儿啊!!!”

“顾大人要是能来,我都不敢想我们能过上什么样的好日子。”

“我听说刚赤府的百姓,顿顿吃细粮,隔三差五就吃肉。那可是细粮和肉啊!!”

“咱们村里最富裕的地主老爷,过的也就是这样的日子吧?”

有了报纸,顾璋的这些事传播得比原来更快,大宣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地界,都开始疯狂摇人。

百姓想要顾璋。

官员看出顾璋不是独的,愿意分功劳给下属,甚至称得上是大方,也想要顾璋这样的上级。

而且指不定就捡漏,得了个名垂千古,在史书上留名的机会呢?

吏部的官员都懵了。

走在路上,有人塞信封。

回到家里,有好友拜访。

甚至根本不记得的人,拉出不知道隔了多久的交情,硬是想给他们送礼。

他们原来可从来没有这么受欢迎过!

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都是因为顾璋来的。

吏部官员看着这个情况,又看着顾璋在刚赤府一笔笔的政绩,哪里敢下笔?怎么敢做决定?

这要是稍有不慎,不会被一群人围上来生撕了吧?

在颤颤巍巍,犹豫不决之时,明盛帝亲自把这事揽了过去。

吏部官员松了口气。

然后就听到明盛帝没有选任何一个地方,而是召人回京城述职。

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都有些失望,又觉得还有希望。

美其名曰述职,但是看流水一样送进顾府的赏赐,这分明是觉得人在边关受苦了,要回来好好修养一番,亲自看看才放心。

把人当宝贝疙瘩护着呢!

顾大人要走了。

刚赤府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如遭雷击。

之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来到刚赤府的官员,要么走得飞快,根本没有存在感,要么就是一留好多年,到年纪大了才离开。

刚赤府百姓完全没有官员一任就要离开的概念。

得知此事后,刚赤府上上下下顿时炸锅了。

顾璋收到

通知,也挺意外。

其实他也没想好下一任去哪儿,还在挑呢,不过有回京的机会,肯定是好的,小姑娘也能回家看看。

燕芷也确实很想家了。

即使出来玩很自由很开心,但她终究是沐浴在亲人的爱意中长大的女孩,离开家这么久,怎么会不想念?

她高高兴兴收拾行李,什么都想带走。

“等回京城了,我们去马场骑马狩猎,我现在骑马可好了,穿骑马装也飒爽,爹娘肯定都要吓坏了!()”

这个小弓也要带回去,这可是顾璋哥哥你亲手给我做的第一把弓。?”

……

小姑娘跟花蝴蝶一样高兴地在府邸里跳跃,又很快跑去她的宝贝厨房。

顾璋也笑着一起收拾行李,来的时候赶路一切从简,回去就无所谓了,带多少东西都行。

他算了算日子:“我们到京城的时候,师父和祖父前后脚要过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