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教农

有的是村长留守,派了村里最擅长农耕,或者最聪明的晚辈前来。

他们也许提前一天就出发,背着干粮,背着水壶,就跟话本里的侠客一样,天为被地为床,靠着两条腿就出发了。

即使没有亲戚在西宁村也不要紧,豪爽的大小伙子拍拍胸脯:“没事,我身子骨硬

()朗,现在天热夜里去晒谷场睡也不会着凉!”

早在一天前,几l乎岩武城周边所有的村子,都派了人来西宁村。

整个西宁村满是人头,跟赶大集过年似的。

一大早,天都还没亮,只透出一丝微微的晨光时,除了不懂事的小娃娃还能打着呼噜睡觉,大人们都醒了!

激动得完全睡不着觉!

正在喝大碴子粥的男人又抬头问:“顾大人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你都问了八百次了。”女人也着急,其实她也去看了八百次了,也还是心里不踏实。

“我再看看!”男人一口喝完稀粥,蹬蹬的就跑过去检查,又感慨道:

“这些鸡蛋壳和大骨头,竟然还能帮田增产,真是想不到啊。”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许多西宁村的人家。

等他们随便吃了点,扛着锄头出门,才惊:“怎么都起这么早?”

“睡不着觉啊。”

激动得睡不着觉的两拨人,一波守在村口,一波蹲在田边。

蹲在田边的人是最多的,因为村口塞不下那么些人,被村长以碍事为由,都给赶回来了。

而田就不同了,一亩田就足够大,围着一圈能蹲好多人!

农家汉们看着地里的苗,不住叹气:“咱们的麦子太可怜了,看着就跟瘦得风都能吹倒的麻杆似的。”

“我都不敢想,宁都那些一亩能产四五石的麦子,会有多好看,肯定又高又壮,穗粒肉乎乎的特别可爱吧?”

“我等会儿肯定好好学,我可是我们村最聪明的,要不是体格不够,进了军营指定能当个百夫长,肯定能学会的。”

蹲在田边的农家汉们正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有的看着他们地里的麦子,眼泪吧嗒吧嗒就掉下来了。

也有的越看地里的麦子越心酸,尽管边关地广人稀,可以开很多的地,但是也要照顾得过来才行。

他们比旁人辛苦好多倍,耕种更多的田地,最后收成却更低,如今想来,谁不心酸?

他们是有力气,但他们的力气就更贱吗?凭什么呢?

从村口传来嘹亮的欢呼声。

“顾大人他们到了——”

蹲在田边的百姓一下跳起来:“来了来了!”

顾璋才进村门,就被乌泱泱的人头给惊到了。

踏风眼睛却亮晶晶的,这么多人都围上来,这可比它在马群当老大更受欢迎!

顾璋跳下马,牵着踏风往里走,问西宁村村长道:“附近有这么多村子?”

西宁村村长赶紧解释道:“我原本是按照您的吩咐,通知附近村子,但是听到消息之后,大伙都背着干粮来了,都想跟您学,都敬仰您呢。”

顾璋:“那你安排好,首先保证那块地的家人和衙门的人都有位置,后头想看的人不要拥挤,发生踩踏。”

西宁村村长保证:“保证不会出问题。”

村长转头就一脸凶狠地大声吆喝:“都让让啊,让顾大人和衙门的人走到前头,他们先学会了,才方便更好教我们,要是谁敢往前头乱跑乱挤,我们西宁村的汉子可不是吃素的!”

喊完了,回过头来又努力挤出温和笑脸:“您要不要歇歇?”

顾璋:“……”

这个变脸的工夫,怎么有点熟悉?

难不成是岩武县村长人人必修的功课吗?

他轻咳两声:“不用了,直接开始吧。”

顾璋从村西头的一片田开始,找了把锄头,也不嫌脏的直接走进地里:“这边土比较干,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尽力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今年已经耕种了,从明年开始,每隔两三年耕种前或者收获后,都可以深耕一次,隔年浅耕。”

他随便选了一块距离自己最近的土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压实下层,疏松表层土壤,这样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他边说,手用锄头一刨,收手腕一压,手臂外转往后一带,避开麦穗,在杂草间隙中托出一条松软的储水暗渠。

他抬头问村长大儿子:“学会了吗?”这块田就是他的。

村长大儿子犹豫:“好像会了,我试试。”

他也抡起锄头,学着顾璋的动作小心尝试,他头一次被这么多人看着,有些紧张。

不过在顾璋的指点下,还是慢慢掌握了技巧,速度也慢慢变快。

顾璋见他逐渐上手,又起身问村长他们家:“东西准备好了吗?”

村长儿媳妇连忙拿出两个袋子,里头装了洗干净的碎蛋壳,还有按照顾璋要求处理过的猪骨头、羊骨头、牛骨头等等骨头:“都按照您的要求准备好了,您看看行不行?”

顾璋将袋子打开看,随手取出几l片蛋壳,对周围田埂边密密麻麻的人道:“残留的蛋液一定要洗干净,里面那层白色的膜也要撕干净,要不然很容易发臭,还会招虫害。”

他在虫害上加重了音调,更让一双双热切的视线都郑重起来,甚至有些害怕,虫可是会降低产量的!

顾璋见效果达到了,这才道:“只要处理干净了就没事,所以不可偷工减料。”

“绝对不偷懒!”

“种地就是不能偷懒,你偷地一天,地能直接偷你一年。”

见人都积极应下,顾璋便开始讲这种天然磷肥的加工办法,鸡蛋壳和骨头中都含有丰富的磷元素以及微量元素,还有钙,能很好地制作成磷肥。

就是过程有些麻烦,这是顾璋能想到最适合刚赤府的法子,其余更轻松地也不是没有,但是更贵。

花力气、还是花钱,更富裕的永河村村民,早早就在顾璋幼年时给出了答案。

讲到如何判断该往田里放多少时,顾璋抬头目光扫了一圈,问:“清安村的人在吗?”

清安村就是距离岩武城最近的村子。

三道声音几l乎是同时响起:“在!”“来了!”“我们在这!”

顾璋招手让他们过来,指着田里的情况:“这块田的情况和麦苗生长状况,和你们清安村很像,一起听听。”

清安村村长赶紧探头往田里一看,惊呼:“还真是挺像的,简直跟我们村的麦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清安村来的三人都觉得受宠若惊,看向顾璋,眼里有些感动:“没想到您这都还记得。”

旁边围着的许多百姓:羡慕!

平时距离县城近,本就方便,如今还能被顾大人记住,这是多大的福气?

顾璋一块块情况不同的田讲解,如何挖储水暗渠,如何追磷肥,制作时的注意事项,最重要的就是追磷肥的量。

岩武百姓们这才发现,顾大人能清楚记得每一个去过村子的情况,每当有合适的田地,就会喊那个村子的人出来,走近些一起学。

都记得!

大伙忍不住感动得泪眼汪汪。

泪眼汪汪的同时,更多的还是震惊,难道这就是聪明脑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