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城中富贵家庭子女都有专门的私塾与教书先生,排除城中中上层阶级, 需要进入免费学堂读书的只有平民百姓的子女。”
“鉴于每座城的情况不一样,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臣等建议免费学堂能容纳的人数应在三千到五千人。”
“再考虑到免费学堂的最终落地点, 以及偏僻小县的远近距离问题。若一座城只建设一座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学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毕竟车马差旅费这些普通百姓可能负担不起。他们的子女费劲千辛万苦去了学堂后, 衣食住行样样需要花钱, 更重要的是, 这时候的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 而种种问题, 会导致距离学堂落地点较远的百姓们放弃将孩子送入免费学堂, 这样则达不到给孩童启蒙的目的。”
“经过多日的思考, 臣等觉得不如在一城设立多个学堂。以京城为例,京城分内外城,周边县城一共18个, 住在县城内的百姓要想跨县城去另一个县城,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三十六城,大抵都是这样的情况。”
“臣等建议,不如依照每城的孩童人数情况与当地的小县城个数,在每个县城都落地建设一座免费学堂,这样也能大大方便周边山村的百姓,免去了他们的车旅费。更重要的是,臣等一起去了京城外的小河子村,从小河子村步行到京城,需要花费一个时辰,以孩童的脚步,大概花费一个半时辰,一来一往,若有同龄朋友作伴,倒也称不上路途遥远。”
“再者,建设一座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免费学堂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一座城若初步建设十五座学堂,三十六城,大抵需要白银两百万两。”
“学堂建设好,教书先生又是一个问题。不过每年考上秀才的人数巨多,臣等建议可以在当地县城招纳这些秀才教书。”
“此外……”
太傅大人将自己的设想说了一遍,叶锦点点头,肯定了他们的设想,又补充了几点:“如今各县城之间路途遥远,行走确实多为不便,等学堂之事建设好,朕还想在各城大兴土木,将各县城的连接点之间的路修建完好,这样也方便百姓出行。”
“另外,建设学堂所需银两,朕也有一个建议,”叶锦从桌子上抽了一张宣纸过来,在宣纸上挥洒自如,留下“宅心仁厚”四个大字,并盖上印章,“若有自愿捐献银两建设免费学堂的商人,朕就送他一副大字。
“再来,也可在每座免费学堂外立块巨石,上面记录捐献银两的人名及其银两,”叶锦挑挑眉,“相信他们会很愿意的。”
礼部尚书叹为观止,这招真的绝了,为了这所谓的虚名,他相信免费学堂基本不需要国库所拨款,这银两都能被城中富商承包了。
毕竟一座学堂也就花费三四千白银,城中富商几何,那可真是说不清的。
太傅装模作样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认真点头:“想必这些商人很愿意捐献银两,为国效力。”
叶锦也愉快地勾起嘴角笑了笑。
于是这边礼部的部分人还在忙着春闱之事,另外一部分人就跟着工部的人忙学堂之事去了,争取在一月内,将建设免费学堂的指令传到三十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