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愿呢?
这个理由,在谢蘅看来,并不好表达。
她不是此处的人,没有那么多家国情怀。先前去敌营,目的是为报仇,而不是为了宣帝江山的巩固。
杀太史纳鲁,是因为其是护国公罗马的始作俑者,现在护国公醒不来,那他就得一命偿一命。
会放巴豆,只是出于好心,想要把大魏胜利。
可你要她为大魏,准确来说为宣帝抛头颅洒热血,谢蘅心底会有一股不同于现代报效祖国的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她在前线拼死拼活,最关键的是,还得冒着身份暴露的危险,届时若护下了大魏,她维护的其实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这个制度,满足的是统治阶级继续长此以往对权力的追求。
她真的要这么做么?魏宣帝值得她这样做么?
再或者,一旦她身份暴露,她所挣的军功,够抵萧轻若的欺君罔上的过么?
谢蘅并不是没有想过要不要参军作战,可无论是问几次,她心下都觉得不值。
换言之,她的骨子里,并没有像护国公那样对大魏的愚忠,和发自肺腑的认同感。
然而,以上这些话,谢蘅注定无法对季老将军说出口。
她低下了自己的脑袋,“三郎惭愧。”
季老将军不明白谢蘅为何能做前者,却不愿做后者,见其似乎不大想说,他叹了口气,“三郎,伯伯想问你,你觉得,魏军实力如何?”
谢蘅顿了一下,“此等军事要密,三郎不敢过多了解。”
“伯伯告诉你。”季老将军心情沉重的把手放在了自己的腿上,“圣上不许边关将领拥兵自重,南越便只有七万守军。”
“益州虽有十万,然,因西秦南蛮两国兵分两路进攻益州,现在益州的兵力分散,虎啸关目前只有五万,且因地形险要,留下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全是老兵,若等后方州府支援,至少也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