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太师已经年逾六十。
二十三年前,大魏与西秦和谈,由于是他出面做的一系列交涉,世人对最后护国长公主和亲和大魏每年赠送岁币一事耿耿于怀,甚至给他安上骂名,过激者最后雇凶上门,几乎灭了他秦府满门,四个儿子,十一个孙辈,无数女眷,皆命丧于长安,他更是被伤了身子,再无子嗣可能,除了一瘫痪的二子,秦元媛是他唯一在这场浩劫中活下的健康的孩子,若非是悉心教导,真心喜爱,秦元媛又怎会成为大魏第一才女?
后来,爱女出嫁,秦太师并未发现什么异常,直到夫妻二人婚后的争执越来越多,甚至秦元媛直接搬回秦府居住,秦太师才发现,自己女儿竟有一些如此惊世骇俗的想法。
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子,秦太师自是不能理解秦元媛的观点,这父女两都是执拗之人,性格一脉相承,后秦元媛丈夫意外猝死,他也不再逼人回去好好过日子,但没过多久,父女二人就发生了一次十分激烈的争执,在这之后,秦元媛便从秦府搬到了清水镇后山的半山腰上居住,这一住便是五年。
这些内情,谢蘅其实并不大清楚。
但她知道,秦元媛和她的丈夫,并不像传说中那般恩爱。
这些,统统都是赵瑾临走前告诉的她。
秦元媛年少成名,其夫也是当时长安有名的才子,按理说才子佳人该是很幸福才是,但由于秦元媛双眼通红的曾经拜访过长公主,而她也是长公主为数不多在病中还接触过的人,因此赵瑾对其的印象很是深刻。
或许是以为他年纪小,所以后来长公主与平阳侯商讨的时候,并未刻意避开他,也是赵瑾记性好,才能在谢蘅询问的时候,还有些印象。
靠着赵瑾的提醒,谢蘅抽丝剥茧,又去询问了一些天桥下茶肆中的说书人,最后,还拜读了一些秦元媛传作的诗词。
综合以上种种,谢蘅这才抓住了这里面想请秦元媛出山的关键。
无论是徐大家,还是秦元媛,接触过后,如今谢蘅对长公主给她推荐的余下二人,那是越发的好奇了起来。
再说秦元媛,听完谢蘅的话,她长长的睫毛颤了颤,再是面无表情,如今也多少有了变化。
谢蘅把话说的很明白,秦太师愿意帮她,只是因为在乎自己的女儿,而非是其他。
秦元媛定了定神,她抬眼看去,冷声问:“你为何会有这些想法。”
“堂堂男儿,竟想挑战世俗礼教,且不论你如何做,你以为,我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