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页

沈大娃想倒腾点东西。

他写信是从渔家借的笔,郑家一大家子供一人读书,那个小公子才十岁,就有大人模样了。

沈大娃放下两文钱,“多谢。”

沈大娃现在借住在郑家,一个月给二百文钱的伙食费。郑家有两个姑娘,大的今年十六,小的才十二,沈大娃出去的时候正好碰见郑姑娘了。

沈大娃知道自己是外人,平时能避则避,避不过了就打个招呼。

他看了一眼,姑娘模样就印在脑子里了。

圆脸大眼,脸被海风吹的有些红,但看着十分可爱。

郑姑娘点了点头,“沈诚。”

大娃挠挠头,对这个名字还是不太适应,在家里都喊他大娃的,“我往家里写封信,冲你弟弟借了笔墨,多谢!”

两人总共说了两句话,就错开了。

沈大娃把信塞贝壳袋子里,然后去村子里看海货。

村里渔民一出海就是好几天,带回来的海货应有尽有。

从海城往盛京送海货的就一家,他也可以。

大娃也不嫌天冷,在港头看鱼,出海的鱼死的很快,现在冻的邦邦硬。

渔民要把鱼卖的县城,一斤十几文钱。

大娃想,他收海货如果能便宜一文钱,就有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