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回到山西之后,不少地方官都去拜访,不过人家不光对皇帝摆脸色,对地方官一样爱答不理,别人称呼他“内阁尚书”,他自称为民,把那些地方官尴尬的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直到现在,傅老爷子还是和官府势同水火,简直就是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太子没打算从傅山身上下手,老爷子年纪大了,万一不小心戳到他痛处再把人气出好歹,最后挨骂的还是他,机智如他,直接请了老爷子的长子傅眉当书院的山长。

山西人不乐意家里的孩子进学堂,一方面是商贾之风盛行,另一方面就是这地方穷,有钱人不乐意送孩子学习,穷人又交不起束脩,于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穷。

那些隐居的大佬们也不会送孩子去乡里县里的学堂,不管什么时候,读书人都有自视甚高的毛病,如果在京城,国子监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教导,他们可以把孩子送过去,现在把孩子送到国子监就是政治不正确,送到乡里县里的学堂,那些夫子还没他们自己有本事,不如自己来教。

总之就是,越教不出好学生,书院越没落,书院越没落,就越教不出好学生。

官员的考核和所治之地考中秀才举人的人数有关,山西这边的官一直拿不到政绩,自然也越来越不上心,所以在太子提出要在五台山建立书院的时候,鄂伦岱还没有发话,官场上下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

甚至怕太子爷寻不到合适的地方,另外找了一大片比之前定下的地方还要好的地皮来供太子折腾。

太子爷也不全是自掏腰包,书院不只买地皮盖房子花钱,后续投入更多,于是,机智的太子殿下在房子没盖好的时候就让人弄了块巨大的石碑,把他和鄂伦岱的名字还有他们捐赠了多少钱写上去立在五台山脚下,让所有到五台山礼佛的人都知道,太子殿下和巡抚大人自掏腰包,要在五台山建书院,要为山西的学子做贡献,收徒不要束脩,只看资质和意志力。

这年头,干哪一行都要名声,为山西学子做贡献那么好的名声没有人不心动,山西这地方说穷很穷,说富也是真的富,商人不是傻子,看到碑文后为了和朝廷攀上关系,自己就会捧着银子过来捐钱。

只要钱到位,其他的都不叫事。

太子心里想的美,等他把建书院的钱弄到手,回头到京城就去户部报账,等户部把他掏的那些钱补上,相当于他一分钱不花就办了座名扬天下的书院。

书院不光要有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要跟上,请不动傅山没关系,有傅眉当山长一样是个活招牌,那么大的书院,老师少了也说不过去,那些告老还乡的大臣,隐居山林的大儒,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想办法弄出来。

书院不是朝堂,那些为前朝守节的人可以守一辈子,他们的子孙后代总得谋前程,教书育人是积德之事,朱彝尊当个技校的校长都想着法子给那些学生传递争夺话语权的意思,他不信那些隐居的大儒不在意朝堂上的话语权。

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只要肯出山,这一局就算他赢了。

他办到了他们家汗阿玛办不到的事情,如此:太子:骄傲突破天际。

第160章

书院占地面积极大,胤祈仰头看着门口金光闪闪的“三晋书院”四个大字,发出没见识的感叹,“通过这个牌匾,我们可以知道,山西的有钱人并不少。”

看他一板一眼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面前有个老先生拿着木板盯着他回答。

书院外面的路非常平整,轮椅走起来毫不费力,胤俄帮着把轮椅弄进门,看到里面一栋栋高耸的大楼发出同样没见识的惊叹,“通过这些大楼,我们可以只知道,山西的有钱人真他娘的多。”

“好好说话!”胤禟一巴掌打过去,他们在外面可以不讲究,在九哥面前不讲究把九哥带坏了,二哥四哥能拿着鸡毛掸子追着他们揍。

胤俄龇牙咧嘴的瞪过去,他哪儿不好好说话了,九哥又不是三岁小孩儿,他又没开黄腔,干嘛打他?

“别吵架,书院是学习的地方,要吵出去吵。”胤祈拍拍扶手让两个弟弟安静下来,然后推着轮椅往前走,他要好好参观参观这所高科技书院,然后从中挑刺,让二哥知道不能随便吹牛。

太子爷经费充足,书院占地面积大,里面的设施自然齐全,教学楼一排接着一排,招收上万的学生也不在话下,牌匾上写着“三晋书院”,看样子是真的要和整个三晋大地的书院抢生源。

可惜他现在不方便上楼,不然从顶楼往下看,整座书院尽收眼底,感觉肯定和现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