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衡给胡尚书那封信,可以说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又恭敬地给他回的。
考虑到以胡尚书的性格,估摸着信还没看完就要骂自己败家,虞衡还贴心地给对方寄了一罐菊花茶,清热败火,正好合适。
医保,多好的事儿啊!毋庸置疑的利民壮举。
这种既给了百姓方便,又能让朝廷获利的大好事,胡尚书不答应,那才是撒!
虞衡都想好了,基础设施搞好了,关心贫困户活动便可以提上日程,再抓一波生产,有盈余后,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搞一搞教育问题了。
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了,总不能还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当文盲吧?
不过这事儿,还真不是虞衡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就算他是一州刺史,朝廷不点头,他也不能瞎瘠薄干。认真说起来,虞衡拿着橡胶厂的收益搞养殖场,修路,本来也算是略微有些僭越的。但昭宁帝点头了,虞衡又干得不错,其他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虞衡想要搞贫困户看病福利,那就不是他一个人能做主的事情了。收到他的信的,除了胡尚书,还有其他大佬们,更是给昭宁帝去了一封密折,上面仔仔细细地拿岐州所有贫困户为例,又提到怎么和药铺合作,朝廷大量购入某些常用药材,纳入官府所开的公益医馆报销种类中,还有一套审计查账方案。
其算法之复杂,再加上虞衡罗里吧嗦的解释,满满当当十多页纸都写不完,昭宁帝拿着那厚厚的一沓信,纠结了许久,一时间竟不敢轻易下决断。
直觉告诉他,让他万古流芳的机遇似乎来了,但这种关乎国库存银大事的,不得不慎重,万一崩盘,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昭宁帝也要愁得掉头发了,又郁闷虞衡现在不在京城,不好亲自给他诊脉,而后再开上一副防脱发神药,只能委委屈屈地让得了药方的太医院院判过来给他开药。
连着灌了几天苦药,昭宁帝还是没办法做出决断,踌躇许久,最终仔细将信封放进自己衣襟里,跑去行宫找亲爹去了。
第118章
景隆帝这几年在行宫过得顺心得很, 他到没有退休后大权旁落的失落感,每日在行宫也能寻得新乐趣,又有诸位皇孙每天排着队过来讨他欢心, 子孙孝顺, 朝政也无大事,不必他过多忧心, 景隆帝便将自己当成一普通的富家翁, 不仅在行宫玩,还拉着太皇太后和太后,乔装打扮去逛街。
这三个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以往几十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宫中, 即便手握生杀大权, 坐拥四海,依旧不能随心所欲地出宫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景隆帝还好, 每年有秋狩, 可以去围场打猎,也算是散心。当皇子时,也曾去过边疆。后来登基, 景隆帝还带着母亲妻儿下了一趟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