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号是父亲节,《战士》又发布了一条新的预告,向父辈致敬,同时也发布了几个主演的角色档桉。
于是《战士》再次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厉害,没想到杨树演的人物还是有历史原型的,从铁道游击队打到汉江,这故事太牛批了。”
“我喜欢这类有依据的故事,希望杨树没有过度改编,忠于历史才是对父辈最大的尊重。”
“有些方面我们真该向好来坞学习,你看看人家把二战题材挖掘到什么程度了,我们这方面远远不够,希望杨树导演这次能带个好头。”
“这部电影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只演到男主渡江占领南京总统府,不知道下一部什么时候上映,为什么不一起连着呢?”
“上下两部连着得四个半小时,票价太高时间太长,谁受得了。”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部电影宣传到现在,还没出现一个女性角色,纯男性电影?”
“主演阵容里没有女的,就是一部纯爷们戏,我上一次看纯爷们戏还是《士兵突击》,希望这部电影也能成经典。”
“战争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土地、妇女和孩子的,就应该让她们躲在身后。”
“没有妇女对解放的作用,也没看到人民群众支前的镜头,这部电影思想境界恐怕有问题。”
《战士》的确没有女人戏份,男主的成长历程里始终没有出现女人,没法硬往里安排。
另外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一名战士的故事,并不是《大决战》那样的宏观叙事,杨树也没有拍人民群众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壮观场面。
更没有红围巾,红围巾几乎是人民战争题材影片的必备道具,大嫂、大姑娘热情地往小战士脖子上一套,就红彤彤上了战场。
《辽沉战役》里有这个,塔山之战红围巾被炸上了半天空;《集结号》里有,是文质彬彬逃兵的女朋友送的,他戴着被埋在煤堆下了;连《长津湖》里都有,易祥千玺戴着大红围巾冲锋陷阵,但却成了七连唯一活下来的人。
杨树并不排斥如此深情有寓意的道具,只是觉得战场上戴一个并非必须的红色东西容易成为靶子,老兵不会这么干,军官恐怕也不会允许战士这么特立独行。
不过网友的留言对杨树还是很有启发的,二战题材的确挖掘得不够,美利坚一个好来坞就把轴心国锤得死死的,都不用其他人打嘴炮。
观众的需求质量是不断提高的,对军事题材剧早有了更高的要求,谁都知道基于事实创作的故事更有感染力,那么之前在微山湖搜集的日军战败资料,有故事性有娱乐性,还真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