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到一等奖奖杯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这还不算,郑月华在《日报》首页开了专栏,专门报道她撰写的边境友谊赛文稿。
恰逢一年一度华国新闻奖评选,她凭着专栏中一篇《给女人的一枚糖味金牌》报道摘下了今年的新闻奖。
郑月华这样和她解释。
“小风,我很喜欢你的文笔,朴素无华,如涓涓溪水淌过读者的心房。你写得这篇《给女人的一枚糖果金牌》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如果可以,我想亲自去x国见见文章中的女主人公丹玉。”
郑月华虽然只是首都《日报》总编辑,但只要去翻阅郑月华曾经的工作经历,便是风红缨都不得不对这个女人竖起大拇指。
风红缨将丹玉的住址给了郑月华,才一周而已,郑月华就给她回了消息。
“小风放心,我已顺利将丹玉接到我这,她现在非常的安全,她让我转告你,等她安顿好,她会去戈壁滩拜访你。”
郑月华是个狠角色,一口气将风红缨那篇《给女人的一枚糖果金牌》新闻稿翻译成十来种语言,很多国家的主流报社将这篇新闻稿刊登了出来。
一经刊登,西方那些崇尚自由的资本国家沸腾了。
“太好笑了,现在竟然还存在不需要崇拜女英雄的国家?!”
“自由是天性,凭什么女人就必须包裹严实,凭什么不让女人上赛场比赛?”
“在华国地界对自己的同胞下狠手?哦买嘎,我的上帝,您千万不要原谅这些该死的臭虫。”
“死了该下地狱,天堂可不欢迎你们!”
……
一番指责浪潮将某个大男子主义小国冲上了国际舆论顶峰。
那些在边境线教训丹玉的男人们怎么也想不通他们教训自己国家的女人为什么会成为国际新闻。
在舆论的压力下,小国政府被迫向丹玉道歉,但依旧避重则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