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往租界涌来的难民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那些表情或麻木或仓惶的流浪儿亦是跟着逐渐消失,粮食越来越便宜,公益机构和民间善心人士一起发力,自然也不差他们一口饭吃。
人吃饱了饭才有余力想别的,于是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基建,造桥铺路经济贸易几乎是相辅相成,路修到哪里商人的货物就带到哪里,当手头的货物倾销一空他们又带着当地的特产往其他地方售卖,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是看着自己手里的东西乐得见牙不见眼。
当然,商品中最受欢迎的仍然是那些洋品牌,好面的国人说起自己有一件洋货总是能更得意一些,所以哪怕有时国产的同类产品质量相同,他们还是会选洋牌。
弄堂里,萧家那边也是喜气洋洋。
原因无他,梅露今年已经二十,到了约定可以成婚的时间了。
“是这样的,我和阿露都无父无母,传统的婚嫁流程缺乏长辈操持也不想太麻烦街坊邻居,所以决定在教堂那边举办西式婚礼。”面对进来关心这件事的邻居友人,萧清砚将早就做好的决定说出来,“届时我想请大家都去教堂观礼,回来以后再请大家吃喜宴。”
这个提案一说大家都没有异议,作为自家地界里有着几个租界的申城居民,对这个越来越西方化的世道接受度都很高。甚至不少年轻女性在听到婚礼要在教堂里举办都露出憧憬之色。
“教堂,是要穿婚纱吗?”
“我在电影里有看过,纯白的长裙穿在新娘身上,真的太美了!”
“阿露的裙子做好了吗,好想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