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为数不多的奶水,阿锦成功的活了下来。
七岁之前,她是没有名字的,都是大丫大丫的叫着,后来还是大哥要去念书了,家里给统一取名字,上户口,她便也跟着有了完全不像是农家女孩儿的名字,叫锦玉。
是她那个据说念了好几年私塾,甚至还做过教书先生的舅老爷给取的。
姚奶奶还嫌弃拗口,不过舅老爷却说,这个名字旺姚家,姚奶奶这才欢喜起来。
而后,不管是姚母还是姚二婶,接连两次有孕,生的都是儿子,其中姚二婶更是一胎生了俩儿子,一下子给姚家添了五、六个孙子,让本来有些人丁单薄的姚家,一下变得子孙繁荣起来,姚奶奶是喜的不行。
也不知道是谁嘟囔了一句?
说这是阿锦的名字取的好,才给家里带来一连串的弟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今新华夏才成立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虽然国家鼓励破四旧,不要相信封建迷信,但这种事,从来都属于禁嘴却禁不了心,姚奶奶更是如此。
一听可不就上心了,觉得哥哥说的一点都不错,姚锦玉这个名字,还真的旺家,没几年的时间,国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改革,摒弃了以往的模式,开启了集体共有制,一起劳动,一起吃大锅饭,原先的村也改成了大队。
姚爷爷因为德高望重,成了已经改名为丰收大队的大队长。
更是让姚奶奶坚信,姚锦玉这个名字旺家,连带着对阿锦的态度也更慈爱了一些,而这份慈爱,让阿锦成为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初中毕业的女孩儿。
其实她本来是想要继续读高中,但家里孩子多,最大的大哥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几个弟弟堂弟也都是半大小子,正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虽然人丁兴旺,但这开销也比其他家要大。
若非姚爷爷成了大队长,就姚家的情况,光家里的几张嗷嗷待哺的嘴,就够受的了。
再加上彼时,高考早已取消,最多也就读到高中,所以,别说是姚奶奶,就是姚母也不许阿锦继续读下去。
这一年,
阿锦十五岁。
因为是为数不多的初中生,识文断字的缘故,不念书后,便被身为大队长的姚爷爷安排在做了一个记分员,后来村子里的会计有了更好的发展,有姚爷爷在,再加上她本身的学历摆在那里,便顺理成章的成了村子里的会计。
或许姚锦玉这个名字真的旺人,一次她跟着姚爷爷到县城里去开会的时候,帮了一个老太太的忙,却没想到对方大有来头,竟是副县长的娘,她也因此在副县长那边挂了两分印象。后来县城的纺织厂招收工人,她便也凭借着这一层的关系,成了纺织厂的一名女工。
在纺织厂做女工的时候,经厂长老婆牵线介绍,她嫁给了于成才。
于成才是江市人,之所以会到县里,是因为他是厂里的采购员,据媒人说,于成才是过来给厂里工人采买福利的时候,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见过姚锦玉,且是一眼就相中了。
便托厂长的老婆过来做媒。
姚家本来也正在给姚锦玉寻摸婆家,闺女是纺织厂的正式女工,一个月光工资就有二十三块钱,模样生的也好,圆脸,杏眼,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别提多讨喜了。
自姚家传出要寻人家,登门提亲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让姚母一时挑花了眼,最中意的还是同是纺织厂的一个小伙子,但去没想到闺女的福气还更在后面,竟然被市里的采购员给看上,这可是喜事。
又听厂长老婆说,于成才是高中毕业,生的也是浓眉大眼,颇有几分俊秀,一毕业就进了钢铁厂做采购员,正式工,一月光工资就有二十多块钱,再加上各种补贴,差不多能拿将近四十,是个本事人,而且性子也温和,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婆婆据说也是个软和好说话的,家里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都已经结婚,出了门子。
先前之所以没结婚,一则是没碰到适合的,再有就是他爹先前得了重病,顾不上,耽搁了几年。
等他爹病逝,他娘才想起儿子的终身大事,只是于成才已经二十八,这个年纪已经偏大,不过他自身条件不错,拖腿的爹也没了,不少姑娘都愿意嫁给他,只是于成才自己也挑剔,没相中的。
却没想到,姻缘竟是在这里呢。
当然了,若说有什么不妥的,那就是于成才的年纪比姚锦玉大了七岁,不过媒人也说了,男人大一点也不错,这样才更知道疼人。
姚家也觉得很有道理。
再者,对方可是市里来的采购员,这一点就足够姚家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