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粮:我闺女上首都报纸了……
田凤娟:我闺女上首都报纸了!
就这样,在众人内心不同的思想活动中,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又半个月以后,苏秋月的文章也是真的被刊登上了首都日报,再一次掀起了整个省城高中的热议。
因为,在苏秋月那一本连同作文都一起都被省城报社的领导递给首都日报的作文本上面,有她在作文本封面上写着的,“h省,省第一高中,高一三班,苏秋月”这一行明明白白说明了她身份的字。所以,在首都日报刊登将这篇作文刊登上去的时候,便以此当做了投稿人的署名落款,给一并登上了报纸。
要知道,在这个信息匮乏,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来获取新鲜事物,从中感受到乐趣的年代,作为首都第一报刊的首都日报的发行量根本不是省城日报能够比拟的。
它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于是,在报纸印刷发行的当天,这一篇所处位置明显,文章名字又吸引人的《“小”眼睛看首都》的故事被大半个首都城的人民看到了,连同写出这篇文章,署名为“h省,省第一高中,高一三班,苏秋月”的名字,也都被首都人民看到了。
而随着时间的发酵,和报纸不断增加的发行量,苏秋月这个名字,和她的文章便一举成为了整个首都城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人人都开始议论起了这篇文章,为文章中字里行间对首都城的热爱的称赞而欣喜。
故事从作者作为一个因为考了第一名而得到可以来首都游玩的学生视角,从她在还没出发时的期待,到到了火车站时一点点的害怕与更多的快乐为开头,一点点描绘出了她在旅途中一路上所见识到风光与人情的刻画,到这个小作者抵达首都以后所见识到的一切。
人们也为文章中许多因他们这些本地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容易忽略的关于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许多美好的细节而感到意外,也为这个才刚上高一就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小作者的细心观察感到惊叹。
当然了,最让首都人民喜欢的,不光是小作者在最后对首都城寄托的美好愿望,说想要下一次还能再来将国营饭店的菜单全都吃一遍这样略显幼稚却又童气十足的期待。更多的,还是为这篇文章引人入胜,让人看了以后不自觉就会随着文章作者的视角代入进文章内容。
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仿佛都真的和这位叫苏秋月的小作者一起坐着火车来到首都,见识了那些风土人情,吃到了从前没尝过的美食、小吃,看过了国庆节的游园联欢活动,又依依不舍地怀揣着下一次还要来愿望再一次坐上火车离开了一样,看完以后是又开心于文章所带来的别样体会,又略显得有些许怅然若失,还想要继续看下去。
在这样深刻的情绪中,苏秋月就这样深入到了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首都人民心中。
大街小巷,工厂、办公室……随处可见的,都是在议论苏秋月和她那篇《“小”眼睛看首都》的文章。
“也不知道这位叫苏秋月的小同学下一次来咱们首都是什么时候,有机会的话我还真想给她当导游,带着她好好逛逛咱们首都城呢!”
“是啊,这小作者不光写风景人情好,写好吃的也好!自打看完报纸上的文章以后,我这是已经连吃了半个月国营饭店,将菜单上面大半本的菜品都尝了一边,尤其是小作者描写的烤鸭,我闺女儿子看完报纸以后也都天天嚷嚷着要吃,上个月的工资是一分没落,全交代到这吃上面了,也幸好我们两口子有存款,要不然啊,我媳妇儿天天吃的就不是烤鸭,该烤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