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光, 有时候觉得是不够快乐的,毕竟整天对着一堆的书,那些远大的前程和梦想都如此地遥远触不可及, 会觉得烦闷压力很大。
有时候又能从解出一道题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何况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小伙伴。
每当姜榆累了想休息的时候,看着院里三位同窗都在埋头苦读, 姜瑜瞬间就觉得充满了力量, 自己可以再坚持一下。
因为在这大夏的很多角落里, 还有很多如她的同窗们一样优秀的人,比她还努力, 如果她松懈了,只会被甩在身后。
比起天赋, 她永远也比不上小钱, 知道多下点功夫, 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规矩和刻苦来追赶他。
经过了之前农学策问的滑铁卢, 姜榆很快明白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作为支撑, 像这样混乱分类的学习效率实在太低。
但是身边的同窗和前辈们好像并没有分门别类的习惯,或许是因为姜榆有上辈子的记忆多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 有许多的学习方法。
或许是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必然的事, 更像是一件高尚的事,而不是一件功利的事。
所幸乡试毕算是大考了, 往年的考题都有流传下来,没有正确答案,姜榆就把收集起来的考题分门别类,然后归纳总结,再分板块一个一个攻克。
读相关的书,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窗们讨论,逮着机会请教夫子,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攒着等去洪逸家再请教洪爷爷。
如此两年下来,再不用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了,她的知识体系一点点地填充,也算是有些心得,摸着门道了,帖经墨义她不怕,策论她也不在话下了。
姜榆只觉得她每当她想放弃的时候,同窗们的态度激励着她,殊不知她每天规矩的作息,学习的狠劲,遇到问题那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在影响着她的同窗,也算是相互促进了。
在经历那些苦读的日子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是到了即将验证成果的时候,又觉得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乡试的日子。
乡试前一个月还要进行一场资格考试是科试,若是没有通过,则就没有资格去参加乡试了,正是那钱秀才以前考不过的那场资格考试,他们院的四个人都通过了。
科试也是由学政主持,只是这次,主持科试的却不是之前那个江学政了。
乡试在省城举行,所以他们一行人约定了一起去的,路上也好方便照顾,只是大家身边都有人陪着一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