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狗子上学回忆录
饭罢,姜老太就带着姜榆出去遛弯,姜榆对于逛村子倒是很热衷,屁颠屁颠跟去了。
姜老太当然不是单纯地遛弯,她带着姜榆,有目的性地往村学边走。
说起这个村学,是村里一个老童生姜老夫子办的,一把年纪了,读书没读出头,家里又不多富裕,但好歹识字,为了方便照顾老娘,就在村里办了村学。
平时帮帮乡亲们写写信什么的,村里有这么一个文化人,倒也好办事,因此姜老夫子在村里很受尊重。
早些年倒是没多少学生,只零零散散四五个,四五岁到十几岁,啥年纪段的都有,周围的人家都不富裕,哪个有那闲钱让孩子来读书,一个人一年要五百文的束 ,让很多人家都望而却步。
姜老夫子那时也只能平时教书,还得种田,没办法,单考四五个学生根本养不活他们一家老小。
如今却是不同,因着姜家村出了一个秀才,这些年看着姜老太家的变化,大家对于读书识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家里盼着儿子出息的,自是咬咬牙,掏出这五百文钱,把孩子送到姜老夫子这儿开蒙,不说中个秀才公回来,只说识得几个字,以后也好到镇上找工。
因着姜老夫子是姜铎的开蒙老师,所以自从姜铎中了秀才之后,姜老夫子这边的学生人数激增,不仅仅姜家村有人家送学生过来读书,隔壁几个村也有人家送孩子过来。
姜老夫子这些年早不种地了,一个是他年纪大了,都已经六七十了,种不动了,再说儿女年纪也大了,很不用他一个老头子去忙活这些。
再说他现在一堆的学生,每年的束 很够他们一家嚼用,不必再下地。
这会儿村学里的学生们,也已经吃完饭,继续在屋子里温书了,姜老夫子已是白发苍苍,却是精神抖擞地坐上上头盯着底下的小萝卜头:看看哪个小鬼头不认真。
姜老太也只带着姜榆静静走过,并不去打扰,只装作漫不经心地问:“三郎,你可知你爹是在这村学里读的书?”
!
她还真不知道!那里头坐着的老先生不就是她的师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