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年,冷大娘都未必还在刘家村了。再没有更合适的人去跟王家说项,村长立刻点了头,“明天还要麻烦冷大娘一趟。”
这就是答应了,冷大娘一笑,“那行,明天赶早去。”
王狗儿拿了村长的五两银子,自己又掏了十五两,当着族老和冷大娘的面给到村长,“咱们一家受了刘家村的照顾,也没什么好回报的,这二十两银子算是咱们家出的,给村里的东头也打上一口井。”
整个刘家村只有西头有一口井,住在东头的人特别是家里壮劳力少的挑水就成了难题。
村长没想到王家会这么做,老脸一红,“大兄弟,以前的事,是叔对不起你。”
王狗儿摆摆手,“乡里乡亲的,哪里就需要说这些了。”他的话本来就不多,心里却将恩怨算的极明白,一笔归一笔,有恩就要报恩,有仇也要报仇。
“玉米种子咱们已经收拾好了,赶紧的,这几天还能赶着种下去。”刘氏已经将种子收拾好了,让板儿赶了骡车给他们送去。
冷大娘也坐着骡车一块走了,王狗儿倒是一脸轻松,玉米这事,迟早会被人发现,能是现在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而且,玉米慢慢普及开来,种的人多了,吃的人也会更多。他们以后挑着筐去集市就能卖,再也不用去找什么门路,或是考虑怎么取信于人。
就是十几二十个铜板一根,一亩地一年刨了开销也能赚十几两银子,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要知道,单纯种地的人家,一年能攒下十两银子,都是不得了的事了。
坐在骡车上的人看了一眼小东山的地,疑惑道:“为什么有一亩地用渔网挡着。”
两亩玉米地中间,不知道种了什么,用渔网挡住朝路口的一面,还栽了一排果树,把里头挡的严严实实,看不出种的是什么。明明上回来,好似都没有的。
冷大娘轻嗤一声,“王家都说了是给贵人种的东西,人家贵人交待要做什么,还需要跟我们解释不成。”
“为什么就给他种,这么多人不选,偏就是他。”有人不服气。
“谁叫人家祖上有人当过官呢,你不服就生个能读书能当官的,你的后代子孙就不用愁了。”冷大娘一扫眼就知道,是当初贪图刘姥姥的地,怂恿村长的人之一,哪里会跟他客气。
听了这话,才不说话了,想到前头赶车的人还是板儿,脸一僵,越发不敢动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