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忍不住用手指摩挲过那一页上,她曾一笔一划摘录下的文字:
【郭阡, 浙江杭州人, 16岁赴往法国高德隆民航学校进修, 19岁归国,于1936年进入笕桥中央航校六期班。自1937年自中央航校毕业后, 郭阡编入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曾多次勇猛作战, 于杭州“8.14空战”、南京“920空战”、武汉“218空战”与“429空战”等空战中先后击毁敌机9架, 屡建奇功, 后擢升为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中队长。
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郭阡在连续击落3架飞机后, 被数架敌机围攻,油箱着火, 身受重伤。最后关头,他放弃迫降,英勇地扑向了后方袭来的敌机, 与日军敌机相撞, 和敌机上的飞行员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郭阡生于1916年12月22日,牺牲于1938年4月29日,时年22岁。】
她刚止住的泪水, 又一次上涌,叩合着点滴的节拍,富有节奏地滴落在她写的钢笔字上,洇湿了那个“阡”字,开出了一朵墨花。
“阡”这一字,在新华字典里,有两个释义——“田间的小路”和“通往坟墓的道路”。这个字是世上最矛盾的一个字,既代表了欣欣向荣的希望,也代表了必死无疑的结局。
恰如郭阡的一生,向死而生,为了替国求生而毅然赴死。
但诚如他在绝笔里写下的话,在那个年代里,有千千万万的人像他一样,走上了这条向死而生的逐日之路,无怨无悔地燃烧了他们自己,将他们的光和热洒落在华夏的土地上,守护着余下的人度过了漫长的黑夜,等来了最后的黎明降临。
和郭阡短暂却辉煌的一生相比,朱萸的这一生显得平庸而微不足道。
1996年,朱萸出生在杭州,被生母弃养在一家儿童福利院门口,被福利院的阿姨捡到了。
2002年,她6岁时,第一次梦见他,梦见白鹅潭,也梦见了那些落在广州的炮弹与枪火。那些关于炮弹的噩梦让白日里的她惊恐不安,下意识地拉着身旁的小朋友躲进柜子里,以躲避将要来临的“空袭”。
福利院的阿姨们和学校的老师被她诡异行为吓到,连忙将她送进了杭州七院治毛病。可医生和护士们都不信她说的话,尤其是她说,郭阡会开着飞机来接她时,无人相信,以为她真的得了精神病。
她入院治疗两次,可依旧治不好她的幻听和幻视。因为要住院治疗,她被迫停学了两次。
2008年,12岁的她一直不间断地服药,可没有任何改善。
童年的日子太过压抑,唯一令她快乐的时光就是梦见他的时候。她时时刻刻都在想,想他今生到底在哪里,想他到底什么时候会来找她。
她等得濒临绝望时,也会想,是不是他真的只是她臆想出来的人,其实他根本就从未存在过?
直到12岁的一天,老师为了□□国主义教育,带领着她和其他六年级的学生们去笕桥航校纪念馆参观时,她在一个展厅的展柜里,看见了他和飞机的合影,也看到了照片旁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