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举动和神情都没有逃过郭珩的眼睛,郭珩喝药的动作一顿,随后不露声色的把瓷瓶还 给了水云。
“水云,朕好多了。你到一边守着,谁也不要过来打扰。”
“曰 ,,
疋。
郭珩虽然不咳嗽了,但是声音依然嘶哑。
“于侍卫,你可否跟朕说说你的初步设想?如何让朕在这一年之中有人可用?”
第69章 试探【一更】
许承泽微微低头,“皇上,不知咱们大梁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郭珩淡淡一笑,“于侍卫是明知故问吧?咱们大梁建国一百二十八年,文武皆有科举,全 国只要读书之人就可以报名科举。只要金榜题名,就可以入朝为官,为我大梁所用。”
许承泽冷笑,“卑职自然知道科举,可是如今大梁官学盛行,甚至有些地方,不上官学便 无法参加秋试。能进入官学的都是各地乡绅、高官贵族的子弟,真正的寒门弟子,有几个能上 的起学?无法上官学,就等于无法入仕,不光让寒门学子望秋试兴叹,还让办官学者中饱了私 囊。还有的地方虽然寒门弟子可以参加秋试,但阅卷的老师讲究学生出身,老师是高官贵人, 无论学生考的如何,都会进入会试,会试人员名额有限,因为这,多少寒门子弟即便是成绩优 异,也无法进入会试。即便是好不容易通过了会试,但是朝中讲究门第,一个寒门学子,无法 拜朝中大臣门下当学生,便不被重视,即便是侥幸高中,在朝中也会被人排挤,往往磨灭了那 种为国为民的心。好的能守住本心,做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如果侥幸做大,也会被迫害。而意 志不坚定的,则变成了权势的走狗。如此的科举,如此的选拔人才,都是给太师那群权臣选拔 的,并不是给皇上您啊!您想在朝中说话有人听,事情有人做,就要培植自己的人。您自己的 人多了,掌握了朝中事务,自然也就不怕太师那帮人了。”
许承泽这话说的明了又直白,都是郭珩不曾听说过的。但他一听,便明白了其中关键。之 前他一直不懂,为什么太师能结交那么多朝中之人,旧臣就不用说了,新入朝的官吏也都纷纷 成为他的人。原来是这样啊!
老师门生,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你不来依附我,我就让你报效无门,让你一辈子当个小 官,甚至残害于你。
他深深叹了口气,“于侍卫这话,让朕茅塞顿开。只是,朝中人皆以太师马首是詹,朕又 如何培植自己的人呢?”
“皇上,您博览群书,自然知道这天下不缺读书人,不缺有能力的人,他们只是被埋没了 ,无法上达天听。科举是很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让他们走出民间,走到您的面前。您现在要 做的,就是让这条路更通常一些。”
“朕如何做,才能让这条路更通畅呢?”
“皇上,现在是七月末,下个月就是秋试。您可以下旨,无论是否读过官学,都可以参加 秋试。此次秋试,试卷密封,相邻的县市交叉批阅,批卷考官严禁与地方官员乡绅接触,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
“于侍卫的办法倒是可行。只是,这样就能完全杜绝之前的弊端吗?”
许承泽摇头,“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是,考官们可以看到皇上的决心,他们即便是装 装样子,也会有大批寒门弟子得到机会。”
“可是,同样是读书,成绩高者高中,为什么你要强调寒门子弟?你凭什么说他们入朝之 后会效忠于朕,而不是太师呢?”
许承泽冷笑,“皇上,卑职不敢保证寒门子弟出身的学子就比士族子弟书读的好,也不敢 保证他们入朝之后都能效忠于您。但是,寒门子弟受过苦,知道老百姓的艰辛,能够切身体会 到百姓的不易。所以当官之后,大部分会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当然,也有一心向上,想要巴结 权贵的,那就要看皇上识人的本事了。”
“你这是将朕的军?”
“卑职不敢。只是人心是最复杂,最难懂的,也是最容易变的。在寒门学子中,有攀附权 贵的小人,在士族权贵门下,也有一心为民的君子,关键在于皇上如何发现他们,如何利用他 们,如何把忠于自己的人收为己用。”
郭珩终于点了头,“你说的对。”
“皇上,这次秋试是最好的机会。不光能收获更贴近百姓的官员,而且能检测朝中官员对 皇上命令的执行度。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有收获的。”
“嗯。于侍卫此言有理。”
一阵风吹来,刮起郭珩的衣角,郭珩又咳嗽起来。他连忙拿手捂住嘴,但沉闷的咳嗽声在 寂静的夜里依然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