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氏有时候会怨婆婆怎么这么容易下套,心里不得劲,但是想想要不是婆婆耳根子软,当初自己家里跟姜家已经有了差别,自己私下求了亲姑姑,亲姑姑心软自己才能得愿以偿嫁给官人的。

她打小最羡慕的就是姑姑和姑丈的感情,姑丈姜锋不如二叔聪明,像头老黄牛一样供着二叔读书,为人老实,在家里是影子一样的存在。

但是他对姑姑好,银钱在老娘手里管着就自己偷偷攒了私房钱给姑姑花用,不然姑姑怎么会一把年纪了还如此单纯。

自家官人自小耳濡目染,对自己也是极好的,小张氏一点也不后悔当初嫁给自家官人,虽然自家官人也读书不行,没有二郎精明有主意,没有三郎伶俐。

这辈子估计只能在姜家村守着一亩三分地,但是自己本来也不是什么娇小姐,对于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小张氏每次心里觉得婆婆心思太单纯给家里惹了麻烦的时候,想到婆婆当初的成全,气就去了一大半。

再看她每次也能听进自己的劝,也并不像别的婆婆一样对自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顿时什么气也没了。

所以说傻人有傻福,小时候没少听自家亲娘嘲笑姑姑蠢,哪里能想到她现在有这种造化。

收到自家亲娘的死亡凝视,小张氏也面不改色,哼,与其在这动这些小心思,还不如管管泳弟,泳弟要是肯上进,比什么都好。

不然就学学二婶,瞧瞧她二婶,明明有两个儿子更着急,但是全程就说了一句话,要是成了好处她拿,要是失败了坏名声也落不到她身上,打的好算盘。

第8章 、两个姐姐回家

一行人在张家吃过了中午饭,略做休息就重新套上牛板车,往姜家村走,张氏也要回去准备着迎接两个闺女回家的事宜。

张氏的两个闺女,大娘子芯娘比大郎小两岁,如今十八岁,已经嫁人两年有余,二娘子茵娘十六,在姜榆穿过来两个月前刚嫁出去。

芯娘嫁的是镇上远近闻名的豆腐赵家,在镇上的集市上开了一家不大不小的临街铺子。

别小看这卖豆腐的,豆腐赵家的豆腐真材实料,生意自然是差不了,荷花镇谁人不知赵家豆腐哩。

再说赵老头和赵大郎都是勤快人,白天在镇上做豆腐卖豆腐,每天下午太阳刚刚下山,赵老头和赵大郎就会带着一板一板的豆腐跑各个村去卖,这些年靠着做豆腐的本事,攒下了不少家财。

芯娘因为是头个闺女,要帮着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早早就帮忙家里分担家务,做饭做菜的一把好手。

又因为自家亲娘性格跟小白兔似的,反倒让她性格越发泼辣起来,倒像极了姜老太,也因为这个,姜老太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老太太也格外喜欢这个大孙女一些。

芯娘时不时带着弟弟去村口买点儿豆腐,一来二去倒让赵大郎对她注意了起来,到后头倒是抢着来姜家村卖豆腐,那赵大郎就喜欢芯娘这等性格泼辣的小娘子,遂回家让他爹上门提亲。

那赵老头对于能成为姜秀才的亲戚,自然是万分愿意,再说自家开门做生意,以后自己和老婆子干不动了,铺子自然是由大郎和大儿媳打理,像姜大娘子这样作为姐姐操持家务,性格爽利的人就很适合日后在铺子里做生意,心里自然满意至极,极力促成这件好事。

芯娘自己对这门亲事倒也满意得很,她心里清楚自家这些年虽然渐渐改头换面,但是姜铎不是她亲爹,是她二叔。

自己还不至于因为有一个秀才二叔而昏了头脑,瞧不上赵大郎家,要知道自家离了二叔也不过是一户略有薄产的农家罢了。

再说她通过几次带着自家弟弟去村口买豆腐的机会接触过赵大郎,心里对于赵大郎这般踏实肯干的郎君自然是欣赏的,遂成了这段好姻缘。

倒是茵娘,姜榆第一次在家看到茵娘的时候,觉得这可不就是她亲娘的年轻版吗?

不仅仅样貌身高脸型像,就连那小白兔的眼神也一模一样。

茵娘确实不止样貌是五个孩子中最像张氏的,性格也和张氏一样,所以她的姻缘,自然不可能和她姐姐一样能自己看对眼了。

说起来茵娘的姻缘倒更上一层楼,她也嫁到了镇上,她官人是官府的一个捕快,公爹是县衙里的一个师爷,看上的就是姜铎秀才的身份,姜铎又没有闺女,倒是让茵娘有了这般机遇。

两姐妹都嫁到镇上,倒也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芯娘果然是风风火火,爽爽利利的性子,一回来呀,就带了一堆的跟豆腐有关的东西,你比如说嫩豆腐,老豆腐,豆浆还有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