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祖籍福建,1923年生人,青年时代正是战火连天的时候。

“那时候都号召捐资捐物支援抗战,我年纪尚小,整日里幻想——既然已有了大炮弹,可将那些侵略者的飞机打下来,那为什么不能有飞得更远、个头更大的炮弹,一直飞到侵略者的老家去,教他们闻之色变胆寒,不敢来犯呢?”

朱培青笑道:“当时已有这种大家伙,但我们的国家却没有。”

“你说,这怎么行?”

祖国羸弱,他年幼时便立下志向,要学有所成,造这么个“大家伙“出来。

26岁留洋归来,新中国像母亲般张开怀抱迎接了朱培青。

他也将自己所有的光阴、才华、心血,奉献给了建造“大家伙“的事业。

国之利刃有一群铸剑人,而他只是其中的一个。

5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导弹。经过很多年的努力,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74年,朱培青下放图拉嘎旗县中学,负责看大门。

他的工作不过是每天看看大门,扫扫垃圾,见有没用完纸就捡回他的小窝棚。

当地人谁也不知道这个整天乐呵呵的老头,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经两弹元勋手下的得力干将。

他是个乐天派,当了两年校工,第三年也兼任代课老师,三年里没有哪时哪刻,忘记自己是个航天人。

但这些他都没有讲。

辛酸苦痛,隐姓埋名,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他只讲火箭腾空而起时狂喜的热泪,讲弹道导弹掠过天空的呼啸嗡鸣,讲空空导弹命中目标时火光惊人的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