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仗着坐在后排, 老师看不见他玩手机, 摸鱼看教研网相关信息,才点开新老师的名字, 就觉得莫名耳熟:“这名字, 是不是……”

再一看, 懵逼。

【顾如渠】这名字可不算大众,院内选修课、专业课涉及民俗文化相关的课程,都有这位老师留下的痕迹:专业课老师指定要求班级集体购买的教材里,就有这位老师的著作。

“不是吧,写教材的老师来我们学校授课了?”

该生茫然自顾, 他心情恍惚,截图发到班群,得到大家的齐声惊呼。

“领导牛皮啊!能请来顾如渠!”

“真的牛, 不知道前后花了多少钱……”

“去年就听说院领导要有大动作,果然,今年请来了写教材的老师!”

有人还专门上了贴吧一趟,扒出来十年前华宁大学盛情邀请顾如渠的消息。

彼时的顾如渠在民俗文化行业里,名声不算太大,只出版过一本高质量的民俗相关书籍。

华宁大学是以讲师的职称邀请他的。

当时的顾如渠婉拒了——十年后的今天,华宁大学以正教授的职称邀请了他。

还有人扒出顾如渠十年前的一寸照片,和现在教研网上的做了对比。

十年前的顾如渠,三十五岁。眉眼英俊,灰瞳明灿。

十年后的顾如渠,四十五岁。岁月留痕,灰眸却依旧明灿。

文学院的学生们被“顾老师”的样貌惊住,不少人开始搜索,今年他会授哪些课程,哪几年级的学生能有幸参与他的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