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天坛,故宫腊月26,她告别穆雪松母女,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带女儿飞回杭州。
下沙新店顾客不多,大多是点一杯热饮歇脚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了。芬姨和赵师傅五人都在档口,研究着两盒18种糕点的制作顺序和配合,尽量做的快一点。
杜莹莹把从北京带回来的整盒稻香村点心拿过去,师傅们围上去研究花色工艺,掰开品尝,探讨馅料,有点像搞科研。
杜莹莹心里忐忑:万一没人买,老人们会很失望的。
腊月29,她把五位师傅请进店里,连带大何小余窦坤,说好初五开工,每人发个大红包,就不给小马哥了:“你现在也是老板,给你我就亏了,要不我们换吧?”
小马哥无所谓,大大方方给她一个“给你女儿的,买糖去吧。”
说来也怪,往年过节,马浩宸一家都去三亚或者广州暖和的地方,今年却留在北京。
马浩宸只说“加班”,就不肯说了。他瘦了很多,脸色憔悴,眼睛望着她,带着不容错辨的痛苦。
一定有事发生,杜莹莹本能地想。
和苏慧雅有关?
出于尊严,她没有细问,和他商量好女儿春节的安排,留一些从北京带回来的特产,就离开了。
除夕那天,杜姗姗夫妻来接,杜莹莹买了些应景的年货,就带女儿回娘家了。
有大伯葬礼的缓冲,父母态度还过得去,见她不冷不热的,没训斥,也没好脸色。杜英山夫妻翻翻白眼,谁都不说话。
这样最好,不远不近的都不尴尬,杜莹莹连活儿都不干了,发了红包就去找杜姗姗。茵茵也收到一堆红包,和表哥表弟吵吵闹闹地玩游戏,不时溜过来看她一眼。
年夜饭气氛平和,大人们说着孩子们的学业,孩子们吵着放鞭炮。她默默吃饭,等三个孩子放完鞭炮,看完春晚第一个小品,就带着女儿回家了。
初一把女儿送到马家,杜莹莹懒得做饭,去餐厅点了红酒牛排犒劳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是挺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