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妧猜想杨婵很可能是心病。
心病还需心药医,可四岁半的小孩子有心病,说出去会不会被人当成笑话?
杨妧给杨婵量着尺寸,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既然非要去京都,那她带着杨婵好了。
镇国公老夫人年高体弱,定会有太医定期上门请平安脉。
太医都是杏林高手,没准可以治好杨婵的病。
杨妧迫不及待地去了正房。
先跟秦氏禀明何夫人收义女之事,接着建议,“祖母,我想带小婵去京都看病。”
秦氏不假思索地拒绝,“胡闹,你们去京都是侍疾,带着小婵拖累人,你大伯母能照看过来?”
杨妧料到秦氏未必同意,已经想好如何劝服她,不成想秦氏张口说杨婵是拖累,那杨妧也没有必要好声气。
杨妧同样冷下脸,“小婵不是拖累,我可以照顾她……若是大伯母照看不过来,那我也不跟着添麻烦了。”
秦氏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合适。
尽管她从内心把杨婵看作拖累,却不能当人的面说,尤其杨妧待杨婵仔细,比关氏还要上心。
秦氏忙缓了神色往回找补,“祖母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觉得小婵还小,这一路打尖住店太折腾,再者万一水土不服,给亲戚添麻烦是小事,小婵得受多少罪?”
杨妧抿抿唇,“路途没什么,该住店住店,该歇脚歇脚,带着女眷,没有急搓搓赶路的道理。到了京都更容易,国公府接我们去,膳食上应该会照顾我们的口味,即便不会特意照顾,我总会看护好小婵。”
杨家人习惯鲁菜,口味偏咸。
当初杨婳借住陆府,杨妧特意拨了个会做鲁菜的厨子过去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