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们挺直了腰板,这土地与税收的一个王朝的命脉,皇帝陛下给他们传授这些知识,那就是将他们当做心腹来培养。
“大明在洪武年间进行过一次整个天下的土地人口普查,并根据普查的结果制定出了人口黄册与土地鱼鳞册。
这两样东西就成了大明收税的依据,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大明增加了多少人口,土地有了多少变迁,朝廷几乎是一无所知。
要命的是大明的税收政策是包税制,也就是说一个地方有多少土地、那就定下多少税收。这个税收的总量不变,但是摊到每个家庭的时候却会出现变化。
比如有一家人出了一个进士,那他的家里的土地就有了免税的额度,于是他们家就开始利用这个优势为一些亲近之人提供庇护,简单的说就是别人将他的土地诡寄到进士手中,这样这家人的土地就不再交税。只需要给进士家一点儿好处,这样一来进士家得到了好处,那家人也得到了好处,那受损的是谁?”
“那肯定是朝廷受损了!”有考生回答。
“短期来看,朝廷并未受到损失,刚才朕已经说过,朝廷实行的是包税制,也就是一个地方的田税总额是不变的,那么总额不变,交税的人也少了,少了的这一部分人的税收,是不是就分摊到了原本还能负担的起赋税的自耕农头上。
自耕农的负担加重之后,首先影响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原本还能吃饱饭,有点余粮的家庭,被官府这么一盘剥是不是耕种一年除去交税只能勉强吃饱。
这个时候老百姓还能活下去,还能忍耐,可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土地兼并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因为随着我大明不断向前,有功名的读书人会越来越多,皇家宗室也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越快,朝廷征收赋税的难度就越大。
直到百姓彻底负担不起赋税,在一场天灾之下,抛弃了土地成为了流民,流民意味着什么,他们从生产者变成了单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没有任何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一旦官府的赈济跟不上之后,诸位学生觉得流民会干什么?”
这些考生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词语——造反,活不下去的时候还不如反了,死中求活!
一个学生举手问道:“陛下!学生请问如何才能避免土地兼并?”
“避免不了,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朝廷都在遏制土地兼并,然而土地兼并还是不可逆转的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