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页

某种程度上还“年轻”着的教授们表现得有点明显,把这一切放在眼里的宁知星暗自下了决定。

她默默地走出实验室到对面这几天已经无人来的休息室打通了哥哥的电话。

宁知星手里的这几台手机是从军方那要来的,她要的手机数量不多,军方便在上个月把手机都安排了过来,不过即便是她,能要到的也就这么三个,目前宁知星是给了自己、哥哥还有二叔。

这安排不是她偏心,主要是基于每个人的个人习惯,像是妈妈每天都要去办公室,比起特地拿一个笨重的手机,直接打固定电话还更方便。

“喂,阿星。”

接通电话的宁知中身边很安静,他早上没课,现在正在家里的书房赶稿。

他写的以周边人为原型的系列丛书早就已经在国内大火,现在出版市场的管理逐渐放松,市面上的书多了,可宁知中的那一套书,却总是能被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他的书不但在国内卖得好,在国外也是如此。

宁知中写的文章本来就是通俗和学术兼具的,阅读门槛低的同时,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看了也不会觉得太过妄想。

这部分主要得归功于宁知中身边的能人太多。

他有一整个学校、宁知星项目组的师生作为后盾,所有的稍微和科学沾边的问题,他都能从大家那得出个比较适合大众的结论。

像是什么民俗、风俗呢,母亲和奶奶掌握得就很多,母亲那还经常在饭桌上提供不少现实生活的悲欢离合故事让宁知中参考。

至于经营一类的问题,除了学院的理论派外,他身边还有二叔和小叔两个实践派。

……

除了写作并存的普适性和专业性外,宁知中的作品能够在国外叫好叫座也有翻译的功劳,他自个儿语言能力就好得惊人,根本不需要求助其他人翻译,一下就跨过了二次翻译的难关,将自己的文章正确地传达了出去。

宁知中的这套书构建了他自己的小说宇宙,现在写出来的部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虽然宁知中已经去载过了不少回信件,可合作的出版社还是被来自国内外网友的信件给堆满,那些信件拆开除却表达对宁知中的喜好外,那就是纸张里掩盖不了的“催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