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页

吕柟苦笑:“因为孔子之学更符合国家学、权利学,更符合复杂的人性……这是基于人性的基础上,对生灵最大的哀悯。”

“……一代代不是不知道,然无能为力。要修道,要先吃肚子。人人都吃饱肚子,吃的干净雅致,不难,也太难。用儒学好,老百姓只要不闹事,有一口饭吃不全饿死,那就可以……这也就是儒释道三家合起来的,‘致君王如尧舜,使万民免饥荒’。”

免饥荒,不是吃好喝好。

人的世界,和狮子、蚂蚁的世界一样,和这天下各地方的建筑一样,等级分明。

为什么说华夏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文化最好,为什么说华夏文化是地球东方的最好?就因为华夏文化中的,这份对底层的哀悯。

佛家——老百姓饿死也没事,修下辈子。所以印度也摒弃佛家——底层老百姓都饿死了,中上层的日子怎么过?印度的婆娑教——干脆直接划分人等,要下等人都死心塌地地,期待投胎过下辈子。

他说着说着,想着想着,一句话卡在喉咙,导致他的声音略干涩。

他的眼里也有了那份哀悯,也有一种诞生于这份哀悯的光亮。

“皇上好,大明盛世可期。大公子知道,唯一可以和华夏文化类比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八股科举再不好,也给于底层百姓一个希望。皇上改革科举,只添加工科考试,不废除八股科举。为什么如今要动张家和孔家?”

“大明伦理和道德的一部分动荡,‘父传子子传孙,父以子荣,子以父荣……’无以为继,纲常何在?

下官知道心学好,江南大部分文人都喊着解放人性。可他们,哪一个真正懂心学?长此以往,道德何在?”

吕柟认为,王守仁那样的完美人,天下压根就没有几个。

山里的狮子一出生,就有出身、教育、体力智力心力的不同,人类也一样。

学儒家,只学会精致利己,哪里记得“天下万民”的大道?

学理学,只学会钓名沽誉的双标,哪里还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

学心学,只学会躺在祖先的名头下,父辈留下来的土地租税上,可劲儿挥霍银子,天天泡在酒肉池林里,无视人间疾苦……,何来性灵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