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提供的劳保服质量差不透气,她只穿半天都难受,真难为那些长期穿着干活儿的民工了。
她咬牙忍住上下要命的刺痒,翻出地勘报告向甲方负责人黄先生说明勘查结论。
“黄总,您这个楼倾斜的原因基本搞清楚了,一是这块地的地基土质差异比较大,从自然地面往下依次是杂填土、可塑状粉质黏土、软塑状粉质黏土,泥炭质土和基岩。场地又是个南高北低的斜坡堤,施工时没采取排水措施,导致地基严重渗水,地下室内可见的筏板基础全部被地表水浸泡。”1
黄先生那始终拧紧的眉头又打了个结,忿急吐槽:“这个我早看出来了,当初帮我们做地勘的那家公司一点不正规,根本没给我们全面详实的数据。”
沈怡微笑聆听,心里另有见解。在这行呆了十一年,她对地产商的习性知之甚详,“多快好省”常常独缺“好”字。为争取更多的指标、快速过审查、大量省工费,地勘造假必不可少。甚至房子盖好后,根据房屋结构修改地勘报告的情形也不在话下。
如今政策缩紧,北京拿地越来越难,周边郊区的开发地块都是抢手货,哪怕地基土质差异再大十倍,地产商也敢将摩天大楼一栋接一栋往上垒。
要不是这栋楼在建设中出现倾斜,甲方多半就这么自欺欺人地糊弄到交房,只怪当初找了个蹩脚结构师,设计承重结构时形心与重心不重合,大大降低了房屋的稳定性,才让他们早早现形。
解铃还须系铃人,低级结构师挖的坑就得由高明的结构师来填。这个纠倾工程被委托给有名的筑美建筑咨询公司,最终落在了沈怡肩上。
“沈工,您看这事该怎么处理呢?”
听完诊断书,黄先生急着催沈怡开处方。
沈怡模仿医生先给予心理安慰。
“您不用太担心,经过刚才的勘查,能确定这栋楼的基础刚度和结构整体性都比较好,除顶层靠山墙的内纵墙有一条宽04毫米的温度斜裂缝外,上部的住宅各层仅有一条无规则的细小收缩裂缝。纠倾难度和投入都不会太大。”1
她在文件空白处随手勾画施工草图,蓝色的线条蜿蜒出一个个标准的几何形,之后每条线旁边都有了相应的长宽数据。驾轻就熟地,不见停顿滞碍。
“我们可以利用筏板基础刚度好和下方有砂垫层这个有利条件,在筏板基础沉降大的一侧对静压桩实施预压力混凝土封桩,借助桩的顶升力阻止房屋基础沉降,并略微将其抬升……”1
她用和笔触同样流畅清晰的语句为甲方、施工方讲解整改方案,配合各人的提问,对“桩截面选择”、“布桩设计”、“水平掏土面积”以及施工工艺一一做出解答。半小时内设置好初步方案,一致认为基本可行,再精确细化后交专家组评估、监管机构审计,即可着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