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名字

恰如烟花绚于夜空,令人惊艳。

奇就奇在这些火光无论怎么跳动,都没有熄灭。因小院建在凹地上,四处的橘红色光团都一路汇聚过来。

最早一个出现的光团来到姜恒眼前。

秋雪惊呆了:她原是奉命将娘娘请出来,却不知这漫山似乎活过来的光团是怎么回事。

见有一团火焰居然已经到了跟前,秋雪下意识就要拦在前头。

姜恒笑着握住秋雪的手臂,示意不必。

秋雪讶然看着娘娘将那团火光抓在手心——离得这么近,秋雪才看出来,原来这是一个细竹条编成的镂空球形,里头吊着一枚燃着的蜡烛,因外头的竹条漆成了黑色,夜里看起来轮廓极不起眼,就像是一团火滚过来似的。

她不由问道:“娘娘,这蜡烛就吊在竹球里头,怎么一路滚下来也没有倾倒?”

越来越多的火团聚集在姜恒周身,才渐渐停住,像是落了一地的金红色星辰。

姜恒把玩着手里这一个,转来转去甚至抛了一下给秋雪看。

只见无论怎么旋转腾挪,蜡烛依旧稳稳吊在竹球的中心。

要用物理解释,就近似于陀螺仪的支点垂吊原理,外层的竹编壳与内部装蜡烛的灯台,是通过平环活轴连起来的,无论外层如何动,内里的灯台重心永远不变垂直向下,所以竹球可以一路从坡上滚下来,烛火却不灭不倾。[1]

姜恒捧着一团火,周身也亮如白昼,越发看不清几步外的东西,于是只好道:“臣妾给皇上请安了。”

要只有一两个滚灯出现,姜恒还会想想,是不是敏敏特意给她做的惊喜。但能在太液池旁,熄了无数灯烛,光明正大放出无数滚灯的就只可能是皇上了。

想来现在太液池旁暗夜里,得有无数不了解滚灯的宫人紧张的不得了,生怕起火,只怕连救火的机桶处都悄悄叫来预备着了。

这大抵就是科学的浪漫。

=

姜恒请皇上进门,两人正好一人捧着一个小滚灯照亮,进门前,姜恒还不忘让秋雪带人把今夜所有滚灯都点一点收起来,她要带回永和宫去。

进门姜恒就笑眯眯道:“皇上怎么到这太液池来了。”

皇上先看了屋内,见一应陈设被褥都是周到的,这才在临窗的榻上坐了:“这是你进宫第十年的生日,朕如何能不来?长寿面可吃了?”

见姜恒摇头,皇上就让苏培盛进来。

苏公公手里拎着食盒,捧出两碗细如发丝洁白如雪的银丝面。

“朕陪你一起吃。”

=

次日清晨,姜恒睁眼的时候,只见天色还黑沉。是皇上立在榻前换衣裳的声音把她吵醒了。

她原以为皇上要上朝,就跟着一并起身。

谁料盥沐已毕,皇上走到院子里,却忽然停住笑道:“难得你过糊涂忘了算日子。今日是休朝。”

姜恒:……早知道不起来了,昨晚那么累,起床甚为艰难。

且今日原本就可以多睡一会儿——今儿是亲蚕礼的第三日,只是收尾的工作,再去祭拜一番蚕神嫘祖并参观蚕室,亲手放两片桑叶给最肥壮的蚕宝宝即可。

钦天监算的吉时是贵妃娘娘巳时一刻,也就是上午九点多正式出门为最佳。

那姜恒原本可以睡到八点,完全不必像现在一样四点就起床,如今天色还是一团乌漆嘛黑呢!

姜恒在凌晨四点的夜里看向皇上,眼神里难免掺了两分少睡了四个小时的怨念。

皇上倒是精神抖擞,他伸手替姜恒重新系了一遍披风的系带。

“既然起来了,朕与你一起去太液池旁看日出。”

姜恒只好应是。

不由想起东坡先生那篇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来,明明是自己跑去找张怀民,把人闹起来让人家半夜出来陪看月亮,结果还不忘写一句“怀民亦未寝”。那是未寝吗!

就跟皇上这句:“既然起来了,就去看日出。”仿佛,那原本是不用起来的啊!

-

姜恒的倦意,在看到太液池的朝霞日出时,也如夜里薄雾般消散不见。

实是一轮旭日跃出东方,趁着水波浩渺红墙绿瓦新柳的太液池,美不胜收。

足以抚慰涤荡心绪。

皇上也静静看着日出,这些年他也未怎么看过日升——倒不是起得晚,而是起得太早了,尤其是冬日,那都是黑夜里来黑夜里去,知道窗外天色变换,却也少有闲暇能够静候一场日出。

看着这天色破晓,皇上心里之前一直未定准的给小儿子的名字,倒是定了下来。

六阿哥已经中过痘了,早可以起大名。但皇上一直在两个字中犹豫不决。

弘时、弘昼、弘曆(历),这一辈儿皇子的名字都是从‘日’。

皇上也早选了两个字,要从中挑一个给幼子。

头一个是‘昔’,昔日的昔。

六阿哥从启蒙起就跟着顾八代,看书写字等各种小习惯,就都像足了皇上小时候,常让皇上想起昔年之事,又有追昔抚今之意。

但今日看完日出,皇上却改了主意,不必追昔,只于今朝。

=

“弘昑?”

回到院中书房,姜恒看着皇上提笔写下两个字。

皇上颔首:“对,这是咱们六阿哥的名字。”

“昑,即光明之意。”皇上搁下笔:“朕盼着他就像这朝阳一般光耀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