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她开始发牌子叫号, 倒是没人再占用两张桌子了,可是富户雇人占位子这种事却屡见不鲜。
林子怡正愁着这事儿, 来凤楼愁的却是人一日比一日少,偌大个馆子越来越冷清, 不仅是普通百姓, 连很少出门的富户也都去了林家食肆,要知道以前就算是富户出门吃饭,也得在来凤楼才端得起自己的身份。
现在人们无论富贵贫贱, 仿佛纷纷不避讳,全去了林记。
对比起林记的热闹,来凤楼更显得日薄西山了。
粥算是一件大事,更扬眉吐气的是现在朝廷派来的石匠都喝着林家食肆的茶水,听说茶水方子也是林记提供的。茶水甘甜可口,解毒败火,边关的劳工为了这事儿没少感恩林子怡,来林记的人也都夸赞老板娘菩萨心肠。
一开始有人说是林氏腆着脸非要将方子送给人家,因为按照这方子煮出来的茶水极其好喝败火,如果真要钱应该价格不菲,可林家掌柜的居然主动送了,这不是想抱朝廷的大腿是什么?
结果第二天,总工头杨二亲自辟谣,是他亲子跑来问林姑娘要了方子,人家施惠地给他。
林子怡提起这件事很是云淡风轻:“方子嘛,是没要钱,但也不是我腆着脸送过去的。”
杨二听了后更是火急火燎地提了些烧酒和几只活鸡上门谢罪,林子怡都拒绝了。
来凤楼掌柜的郭兆听了这事儿更是气急败坏,怎么风头就都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抢了呢。
杨二虽说是个粗人,但也是朝廷委以重任的人,边关这些工事都是他负责的。想当初,每次完成一项浩大的工事,朝廷就会派来不少官员督查,这几天往往是来凤楼最红火的时候。因为杨二天天带着形形色色的人来这里吃酒,有时只是几个小官,有时还可能是钦差大老爷。
且不说银钱的事,郭兆每次招待这些人脸上都会有光,趁机宣扬好几天。久而久之,人们也潜意识认为来凤楼是“朝廷钦点”的酒楼,也都以能在来凤楼办场酒席为荣。
连穷人给孩子买长寿面都想买来凤楼的。
郭兆虽看不起杨二,但看他也算是个“官爷”,为朝廷的事儿跑前跑后,也忍不住巴结。杨二却鲜少理会他,郭兆暗地里气得骂郭兆拿鼻孔看人,哪里想得到对他这样蛮横无礼的粗人,竟然会对一个小丫头低声下气的呢。
林子怡喝了口粥,皱皱眉头,或许是边关水质的缘故,这里总是有股水腥味,说明井水没过滤干净,有时大风天还会吃出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