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老一下一下地捋着胡须,似是在思考,良久才道,“依老臣之见,这案子可以查一查。”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什么叫可以查一查,那到底是查还是不查?
隆康帝又看向徐资。
这次徐资没有复议,与往日不同,他器宇轩昂地出列,就严信也看了他一眼。
“臣之见,此案必须彻查,给张吉一个交代。古人云,以小可知大。弹劾之道如果畅通无阻,他何至于跑去敲登闻鼓。昨日若不是沈若替班,登闻鼓衙至今无人敢接鼓状。万岁,科道没落了啊!这不是臣之悲哀,这是整个大周之悲哀!此事不查,科道官心寒,民心怨愤,请万岁圣裁!”
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
要说徐资这个人,朝臣都看不透他的立场。大事附和严信,小事处处争取。
两名重臣各执己见,隆康帝不好表态,看向罪魁祸首,“沈若,状子是你接的,你怎么看?”
沈若是接状之人,自然想翻案。
“臣昨日秉烛夜读,姚炳案存在疑点有三,第一,如果当年姚炳叛国通敌,为何不押京三法司会审?刘安未免太心急。第二,姚炳及其副手4人皆被斩杀,死无对证,自然刘安怎么说怎么是。第三,张吉以死明志,至今尚未苏醒,他必手握重要证据,才敢弹劾刘安。”
这话一出,又引发朝臣一波议论。
虽说靠奸佞上位,但沈大人分析案情一针见血。
这些疑点被忽略,皆因为刘安先斩后奏,朝廷只能按刘安的意思抓人。
如今沈若重新提起,确实疑点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