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只要工厂存在一日,工人、向工厂出售鲜奶、羊毛、皮子的戎羌人,就得继续拥护北境政权。

大军撤回北境时,邵瑜路过昶州时,顺手就打下了昶州旁边的雍州。

雍州沦陷的消息传回京城,朝廷敢怒不敢言,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檄文。

王恩甫的证词、他与索申可汗之间的往来信件,全部随之曝光。

那五万兵卒并非因邵玄朗而死,罪魁祸首竟是皇帝与王恩甫。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但对于本就尽失人心的朝廷和皇帝来说,却像是虱子多了不痒。

只是带来的后遗症却十分明显,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向北边跑。

朝廷自然不会眼看着人都跑光了,毕竟统治者还需要这群任劳任怨的工蚁打仗种粮。

杨文静向皇帝建议轻简赋税与徭役,但皇帝挥霍要钱,大兴土木要人,因而这样的建议像是割了他的肉一样难受。

皇帝犹豫不决间,自是有人脱颖而出。

户部右侍郎洪仁基站出来唱反调,只道赋税几十年来都是这个数,也不见百姓们逃跑,因而百姓叛国定然是因为民风刁钻缺乏教化。

他又提出一个天才般的好主意,让各地百姓以五户为一组,互相结保,若是其中一户逃跑,那么另外四户全都要受处罚。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惊为天人,当即就向如今还在他治下的所有州县推广,企图用这样的方式留住人口。

杨文静虽然与邵玄朗不合,但两人并没有深仇大恨,只是在治国上两人存在分歧。

杨文静依旧拥护慕容氏,但此时见皇帝丝毫不考虑百姓北迁,是因为扛不住统治者层层盘剥,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极致的缘故,不听劝诫也要采纳洪仁基的建议,他顿时明白皇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杨文静不想再辅佐这样的皇帝,当即以体弱为由上书请辞。

杨文静和邵玄朗年纪差不多,仍旧是处于壮年,因而他的请辞皇帝一开始没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