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第五件事则是建造肥料厂, 其实这件事还真的是个偶然事件, 那天楚言带着一家三口出门游玩,在回来的路上正好碰见两个正在聊天的农民。听他们的话里的意思好像是发现耕地的土壤越来越差了, 收成也越来越不好,就算施加很多农家肥也没有多大用处, 而且还容易生虫子,他们现在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听到这的楚言脑海里则显现出现代里的各种化肥,不过像那些氮肥钾肥啊之类的楚言肯定是不会制作的,但对于农家肥的使用方法楚言还是清楚一些的。

农家肥不发酵是不能撒在耕地上的,那样不仅容易滋生寄生虫,从而导致虫害,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而且不发酵的农家肥也不易于土地的吸收,从而使得土地肥力增长缓慢,所以农家肥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发酵才行。但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直接把农家肥作用于耕地的,所以可想而知土地的肥力只会越来越少,而且也不会高产。

了解这些情况后楚言回到家便直接进入书房,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农家肥的发酵方法整合一下。

首先要准备好秸秆、杂草、枯枝等材料,之后再将其与农家肥混合在一起并加上一些水;混合好后把它们堆积起来,然后再用厚实的布盖好。其实用塑料薄膜盖最好,但古代显然是没有这些的的,所以楚言只能退而求其次的用布来代替。

接下来就需要等着了,每隔二十天左右把混合好的农家肥翻一次,基本上翻上两次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农家肥大概发酵四十天到五十天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楚言整理好后便雷厉风行的投入生产,当然此时楚言在百姓中的形象已经非常高了,所以等到楚言讲完农家肥不发酵就投入使用的危害,以及发酵之后再使用的一些好处后大家都纷纷响应,一点也没有怀疑楚言的做法是不是可行的。因为在他们心里就觉得楚言做的决定一定都是对的,一定是对他们有好处的,这是这段时间以来楚言给他们的自信。

因此此行的实施毫不意外的非常的顺利,当然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相信楚言的决定没有错。

不过只是使用农家肥并不能补充这些年对于土地的消耗,所以楚言又征集了一些种地的老把式让他们去研究如何才能给土地增加肥力。因为楚言并不清楚现代社会那些肥料的制作方法,不过还是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看法。

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他们的肥料研究所已经初步研究出了一些肥料,并且已经开始试验了,不过也许还存在不足所以试验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相较于从前粮食产量上只好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确实是有用的。这也激励了大家,使得大家更加投入的研究,而就在前段时间他们终于成功了,通过使用新研究的肥料和没有使用肥料的土地进行对比,发现使用肥料得到的粮食比没有使用的多收了将近一成。

可别小看这一成,虽然一百斤的粮食只多了十斤,但却是一家人好几天的口粮。而且一百斤多了十斤,但如果是一千斤呢!一万斤呢!那可就不是一家人的口粮了,所以可以想象得到大家在看到效果后是多么的激动和疯狂。

当然当皇帝看到楚言递交上去的折子后也同样很激动,正好楚言的任期也满了,所以皇帝便下旨让楚言回京。

在他们研究肥料的日子里楚言还在一个地摊上发现了一株棉花,当时楚言看到这株棉花时心情很是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冬天他就不用穿那么多层衣服了!而且也许年纪大了张氏的膝盖一到冬天就针扎似的疼,现在有了棉花等到了冬天他娘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了棉花边境的那些士兵们就不用每年都冻的手脚皲裂,一个个到了退役后都得了老寒腿。

不过可惜的是那人只发现了一株,就算去他发现的那个地方寻找楚言也没有再找到其他的。无奈,楚言只好放弃寻找专心培养世上唯一的一株棉花。不过幸运的是一直到棉花开花结果植株都没有生病,楚言看着植株上白花花的棉花激动的差点落泪。

虽然一颗植株才结了五朵棉花,但好在他们现在已经有了温室大棚,所以楚言把收拾好的棉花种子一一种了下去,大概有五十株。在楚言精心的照料下,种下的五十株成活了四十五株,就这样循环往复等到了楚言任期满的那一年终于种够了能够制作一件棉衣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