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直接了当的发问,反而让曹植更容易回答了,只见曹植斩钉截铁的说道,“没错,臣弟以为,若是这天底下有太多的读书人,或者全是读书人的话,对于我大魏国,也绝然不会是什么好事情的。
圣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中庸》之中,圣人也曾言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等圣人之言,皆言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之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度,才能够中和,中和了也才能够中庸,只有中庸了,这天地才能在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啊。
在推行兴学令,而使得天下读书人变多的这件事情中,这个“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大魏朝廷对这些读书人的一个安置的法度和策略。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读书人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大部分无非就是以下这些,做官、商贾的账房先生、传宗教学的教瑜,臣弟所说的应该没错吧二哥?而且在这些当中,读书人做的最多的乃是第一个,也就是为朝廷效力做官,或于军中效力,作为谋士、主簿之类的书记文员,或于地方辛劳,做郡丞、县吏之类的地方性官员。
另外,二哥您不妨想一想,现如今我大魏在籍的人口有三千五百万之巨,户九百余万,就按三户出一个读书人来算,也是有三百万之巨的数字啊。并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循规蹈矩的,这其中肯定也会有捣乱的人,当然大部分还是想要报销朝廷,报销家国的。可是,当这些个读书的士子们,从校馆或者书院出来之后,长时间不能为国家效力的话,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届时绝对会出大乱子的。
现如今,我兴学令推行已经将近十余年,天下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可是朝廷至今,却依旧没有一个相应的对策,虽说此时这个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可是毕竟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隐患。若是不尽早处理的话,那些个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书人绝对乎生乱子的,因此臣弟也才会苦恼无比啊。”
听完自己这个弟弟的一番长篇大论,皇帝曹丕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心中震撼不已,他喃喃的长了长嘴,可终究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曹植看着眼前的这位兄长这副表情,心中顿感五味杂陈,愧疚不已,少时后,他略一拱手脸色略带痛苦的说道,“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更何况,这也是涉及到我曹魏江山的大事。可是臣弟年老体衰,江郎才尽,再也不能为二哥你排忧解难。臣弟无能啊”
说着说着,眼泪就要从曹植的眼眶中出来,并作势就要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