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山头上,某个农庄正在慢慢的搬迁,至少有一半人要离开这里去几十里地外的新农庄。

“唉,有些舍不得。”某个女子摸着熟悉的桌椅,这些东西都很粗糙,不值钱的很,但是陪伴了她多年了,舍弃了有些伤感。

“到了新的农庄会有全新的东西的。”其余人安慰着。那女子挤出笑容点头。远处,农庄管事正陪着祁蕾等人参观农庄。

“农庄不能继续扩张了,毁山建田的事情再也不能做,这里附近有铁矿,适合做工业基地,整个县都要停下农业,发展工业。”祁蕾道,陪在她身边的当地官员和农庄管事用力点头,朝廷的命令他们已经收到了,也安排人手转移和为了工业做准备了。

“朝廷有什么大动作?”当地官员小心的问着,附近的郡县都收到了朝廷的命令,各个农庄和作坊有的要扩大,有的要迁移,完全看不懂朝廷是想要鼓励农工还是摧毁农工。

“没有这么深刻。”祁蕾摇头道,几个当地官员和农庄管事急忙盯着祁蕾,不敢听漏了一个词语。

“圣上要规划天下,有的地方只能开矿,有的地方只能种田,有的地方只能设工坊,如此而已。”祁蕾简单的道,胡雪亭的一整套什么退耕还林,保养水土,集中资源等等的言语整个朝廷听懂的都没有几个,她也完全不明白,但看效果倒是有几分道理。

“有些地方根本不值得种地。”祁蕾道,就像眼前的这个农庄,在百姓的眼中只要是土地就是好的,山坡种地也能产粮食,每个旮旯角落都种满了庄稼才是本分,但对朝廷的大局而言,却并不是好事。辽东,西突厥草原,乌克兰等等地方有大量的平坦的肥沃的田地没有人种植,任由田地荒芜,而在这要与山林争地,要费力从极其远的地方调拨牛马开垦,一亩地都做不到方方正正,很有可能三分之一亩在山林的西边,三分之一在河流的北边,三分之一却是滩涂的地方集结了大量的百姓,艰苦又愉快的耕种。这实在太浪费人力畜力了。

“可是,这也能产出粮食。”农庄的管事弱弱的道,庄稼人只看重眼前的粮食,这个农庄的产出足够大家吃饱饭了,又怎么能闲置呢。几个当地官员恶狠狠的看农庄管事,得罪了京城来的大官,有你好果子吃。

祁蕾摇头,并不生气,若不是做了计算,她也想不明白。

“在这个农庄中,每个人产出一千六百斤食物已经到了头了。”她淡淡的道。农庄管事用力点头,地里的庄稼亩产也就不到二百斤,这还是改进了种子,以前能够收获一百二十斤就是大丰收了,再怎么所有人不停歇的开垦荒田,冬天也种菜,养猪养兔子,这人均产量终究是只有一千六百斤了,这个数字当然是非常非常大的数字,所有农庄的人打死都想不通同样是土地,为什么农庄就能产出比他们高三四倍的食物。【注1】

“这数字太小了。”祁蕾道。农庄管事有些不服气,这个数字不能只看表面,其中有大量的鸡肉猪肉兔肉,比大米面粉可耐吃多了,而且根本吃不完,仓库里堆得满满的,大量的肉类都被腌制起来了。

“在辽东,可以达到人均三千斤的产出。”祁蕾道。农庄管事倒抽一口凉气,瞬间就懂了朝廷的意思。有这么高的人均产出,谁愿意继续低产啊。

“圣上说,虽然现在粮食很多很多,但是,天灾人祸是说不准的东西,谁知道会不会连续十年旱灾十年水灾十年地震呢,粮食是储备的越多越好,宁可烂在仓库里,也不能以为够吃了就松懈。”祁蕾道。附近所有的官员和农庄人员一齐疯狂的点头,就是这个理!庄稼人靠天吃饭,要是老天爷不给面子,忽然之间玩天灾了,哪个庄稼人扛得住?以为年年有余,不用再拼命的人试试在大街上说说,指不定被唾沫淹死。

“我家本来有个亲戚的,本来过得好好的,结果遇到水灾,只能卖儿卖女了。”某个农庄社员惨然道,虽然这是五十年前的旧事了,但是整个家族把这件事反反复复的说,提醒后人必须多存粮食,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其余人点头,谁家都有类似的祖训,区别不过是自己人的血泪,还是朋友邻居的血泪罢了。

“粮食产量最大的地方就专心产出粮食,有矿产的地方就做工业基地,交通要道就做商业流通,这是圣上定下的计划,三十年内不会改变。”祁蕾道。一群本地官员和农庄的人规规矩矩的听着,已经没了不服气的心思,去人均产量三千斤的地方种田当然比在这里与大自然抢耕地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