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要我是验收员,我也不给过。咋还有脸在这儿闹呢?”

听着周围人的指责和议论,本来义愤填膺的高壮汉子现在也不敢大声喧哗了,只灰溜溜的招呼了同来的人把自家那不合格的粮食给拉走了,留下了背后那一地的嗤笑声。

有了这个例子在前,接下来的流程就顺利了许多,没再有那不开眼的出来找事。本来想蒙混过关的人家也不敢再重蹈覆辙,趁着人不注意,也就悄悄离开了。

“哎吆,这不是张会计吗?可好些日子不见你了。”今天的收粮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在巡视检查了一遍,确定没什么问题后,张建军来到了粮站新建的食堂,恰好碰到在食堂打饭的蔡师傅。

蔡师傅名叫蔡光耀,家里几代人都生活在东海市,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在枣阳粮站初建的时候,蔡师傅就开始负责大家的伙食了。他让张建军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把大铁勺舞的是虎虎生风,不仅能下厨做饭,更是直接把来粮站偷粮食的人给打的是鼻青脸肿。自那之后,张建军就不敢小瞧蔡师傅的武力值了,对人家客客气气的。当然了,他也不敢不客气,他这小身板可扛不住蔡师傅的大铁勺啊!

蔡光耀,从名字就能看出家里人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读书有出息,可以光耀门楣。可惜他却没能按照家里人安排的路线去学校好好读书,以后当个受人尊敬,收入不菲的文化人,反而在小学上完之后,就磨着家里人托关系去了饭馆当学徒,想要成为一个大厨。他有着自己的理由,就那小学,自己都比别人多上了一年半才毕业,更不要说之后的中学,大学了。自己压根不是读书的那块料,还不如出来学门手艺,以后能养活自己。

?

作者有话说:

晚安,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就到了2020年的最后一天,不管怎么样,希望宝贝们新的一年都能顺顺利利的。

第四十章

起初蔡光耀的父母并不同意,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就为了想供出一个读书人,结果自家儿子半路上就想撂挑子,想的倒是挺美,他们也不会容许他这么干。也是多年的坚持怎么可能因为他一番话就动摇呢!可后来,他们渐渐发现蔡光耀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子,再加上蔡光耀早就背着他们去餐馆当小工,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偷师厨艺,他们也就随了他的心愿。就这么的,蔡光耀开始了自己的大厨之路。

之前,他一直是在东海市的全福酒家干活。在听到粮站食堂开建的消息后,就托关系来这里应征大厨了。虽说工资没有全福酒家高,但毕竟是公家单位,还有福利补贴,家里人挺高兴,说出去也涨面儿。就这样,蔡光耀同志就成为了粮站食堂的大厨。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给他打下手的小工。像现在忙不开的时候,还会从外面招几个临时工进来,人手勉强够用。

由于粮站运力不足,偏远一些的村庄来交公粮主要是靠人力肩挑手扛,十分辛苦。所以在交完公粮后,有些人会在粮站周围的小饭馆里喝碗汤吃个饼子充饥。而粮站也会免费提供给每人一个地瓜,一碗由野菜干和麸皮等熬出来的糊糊,黑乎乎的。那些不愿意去小饭馆花冤枉钱的人会直接去领地瓜和糊糊,简单的填了肚子之后,就急匆匆的回家了。因此在张建军进食堂之前,大厅里便已经聚满了人,吃完饭不急着离开的人便喝着稀的能照得清人影的绿豆汤在三三两两的聊天,讨论着地里庄稼的收成,谈论着刚建成不久的粮站。

“前阵子去村里面帮忙了,在粮站里呆的少。现在跟大柱换班,暂时会待在站里。”在张建军跟认识的乡民打了招呼后,来到食堂打饭的窗口,跟蔡师傅唠嗑,然后打了一份饭菜,还另外加了一份肉。这些天一直在外边跑,也没来得及加餐,现在好容易回来了,当然不能亏待自己。

“还是站里好,你这出去一趟,人都黑瘦了一圈。”跟张建军说话的同时,蔡师傅手上也没闲着,依然熟练的打着饭,而且那手一点都没抖,分量满满。看到张建军的样子,蔡师傅还在心里一阵庆幸,幸亏自己不用下去,依然守着最有油水的地方,最起码亏不了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