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as2500的技术资料,我们这台机器的最大优势,是生产芯片的单位时间更短,”井熙对面前几个技术官员侃侃而谈,“更重要的是,因为研发团队就在国内,所以任何技术问题,都可以得到最快的解决。”
“而且,还不需要用外汇。”她甩出了最有诱惑力的一点。
这时候的外汇储备情况比前几年好转了些,但是花钱的地方更多了,依然是捉襟见肘,怎么都不够用。
不需要外汇就能引进一条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对任何有野心的技术官员来说,都是一项诱惑力十足的好处。
“价格呢?”有个人问。
“as2500售价950万美元,而我这台机器,”井熙笑笑,“国内1500万人民币,当然,这是咱们的内部价,如果往外出口,800万美元,不还价。”
比同行的机器便宜了不少,但是因为国内成本低,赚头依然很大。
光刻机不像日用品主要是走量,这种高科技感十足的大家伙,每年销售出去的数量相当有限,当然,每一台的利润也足够丰厚。
其他人也有自己的担心,实验室的样机看起来不错,但是谁能保证下一台还能够维持这个水平呢?流水线生产和实验室原型机,可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
几个技术官员忍不住开始低声议论起来,倒不是因为井熙的报价太高,正相反,这个价格相对于它宣传的性能来说,实在是有些太便宜了——甚至是便宜得过分,叫人忍不住怀疑,真实数据究竟有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好。
面对质疑,井熙只是笑笑:“我们也接受合作建厂,贵方出场地和工人,我们出技术同时负责培训,然后参与分红。”
这听起来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至少,代价听起来比直接订购要小多了。
但是疑问依然存在:国内竟然真的能做出光刻机了?
这个疑问同时也在机工部部委委员常晋瑜的脑子里萦绕。
她原来参与过国内机床项目的攻关,还负责过引进光刻机的项目,对于这个并不陌生。
但是看着清北实验室报过来的参数,她却突然觉得,这些数字显得光怪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