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来说,能够从军的男子年龄,在十六到四十岁,约占大随男性的40,总人口的20,有将近1000w人。看数字很大是把?损失一百万好像不多,不过是强壮男性人口的10而已,在总人口中只占微不足道的2,甚至可以再轻而易举的来个一百万大军?

可惜,不是这么美好。

这1000万十六岁到四十岁的人口,和大随主要劳动力人口几乎完全重合。十六到四十岁的男子,是大随朝田里耕作的绝对主力。甚至可以粗暴的理解成,这些男子若是少了10,不论是战死,还是跑到遥远的高句丽打了三年五载,大随种田的人就是少了10,粮食收成就是少了10。

少了10的粮食,会怎样呢?哦,不怎么样,只是大随有10的人口要挨饿,500万人口要挨饿!

这天下不乱就没天理了,大随不亡就没天理了!再清廉再能干的官员,都解救不了10人口挨饿,以及因此引起的极度社会动乱。考虑到大随本来就有500w左右的人口没有田地,成为流民,大随怎么都不可能撑过1000w百姓造反的。

所以,杨恕和高颖才会任由胡雪亭肆意妄为,把她看做第二代的核心精英。这当中不仅仅是看好胡雪亭的能力,更多的是还人情。

胡雪亭提出用诛杀都蓝可汗的功劳,给杨広挣足面子,让杨広没有立刻发狂的为了面子,发兵百万,远征高句丽,这在杨恕高颖等人看来,胡雪亭此举的功劳比天还大,因为大随没有因此灭亡。

杨恕和高颖等大佬甚至欣慰的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们奋力阻止了杨広开运河,阻止了杨広发动一百一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强行收缩在三十几万大军,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那就是大随终于保住了!

只要没有在大运河劳民伤财,没有在高句丽损耗大随的百万成年男子,没有造成百万家庭失去依靠,流离失所,那么,大随终于会缓过一口气来。

看,胡雪亭用假银矿的消息,不就开始缓解失地人口的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