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扭曲着脸。
大皇子起身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得意地撇一眼太子。
所有人都当自己是瞎子。
三皇子高声道:“敬启皇父,儿臣奉旨,率翰林院同僚们编撰的《律历渊源》,赶在昨天全部刊印完毕。佑文成化,谨祝皇上万寿。这是全书目录,敬请汗阿玛御览。”
群臣瞬间有了表情,面露惊喜:好歹三郡王跟着太子,却也是保皇党。
御桌边站着的一个亲近的大臣很有面子地开口:“真是前无古人,千秋功业,谨为皇上贺。”皇上翻着书本笑着夸:“千秋功业。千秋功业。传旨,着赏双郡王俸禄,一起编书臣子类同。”
三皇子很是高兴地磕头谢恩:“儿臣谢汗阿玛赏赐。儿臣代一起编书的同僚们谢汗阿玛赏赐。”
太子收住因为大皇子的愤怒,却难免面色微变:他自己漏了一样,没有替自己的属官们说话,把功劳都自己占了,端起一杯酒掩饰脸上的厌恨。
三皇子回到座位,四皇子一抬头,面容虔诚恭敬:“敬启汗阿玛,这是儿臣亲手恭楷,亲自诵念一万遍的《金刚经》一部。谨为汗阿玛祝寿。”
皇上轻轻翻阅经文,有点感叹:“心诚则灵。老四亲手书写的佛经,诵经一万遍,佛祖一定保佑朕。赏赐双贝勒俸禄。”
群臣这次真心欢喜:可是出来一个真心祝寿的皇子了!
…………
按照序齿一个顺着一个。皇子们争斗的厉害,可这毕竟是皇上大寿,都还有分寸。康熙37年大封,大皇子和三皇子授封郡王。四皇子、五皇子、七皇子、八皇子一起封为贝勒。后面的皇子们,九阿哥、十阿哥……这些光头小阿哥,也都成长起来,各个文武全才。
朝臣们看在眼里只有一个念头:又一轮皇子们长大了,要参与进来了。
最小的二十阿哥,在襁褓里冲皇上露出一个“无齿”的笑,被奶嬷嬷抱下去。心烦的皇上留下十八阿哥陪在身边,这是皇上最喜欢的老儿子。
皇子们献礼完毕,轮到王公大臣,再一轮轮按资排辈地轮下去,酒宴再次热闹起来,好似越热闹,刚刚皇子们在寿礼上的争斗就没发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