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公社的禾苗还真一点都没被吃掉。”
“绿水青山,田间杂草都完整无损。”
“这里比其他公社的情况好了很多。”
灵溪公社在蝗虫灾害中,防治效果最好,禾苗绿油油一片,山间青菜瓜果飘香,青草葱绿,树木浓郁,防治蝗虫的第五天下午,吸引了第一批前来采访的记者。
走过大片禾苗被啃食得七七八八、杂草俱灭、树叶都被啃光、接近荒芜的公社后,记者们看到西斜太阳下眼前葱绿的景象,忍不住感慨。
蝗虫如此严重情况下,周边公社多多少少都被蝗灾破坏的情况下,灵溪公社竟能如此完整的保持整个生态链。
“我们公社是最早防治蝗虫的。”
秦振斌在镇上开会,于大康带着记者在田间山地里参观。
“我们公社,从双抢之前,就开始买鸭子回来。当时镇上鸭子不够多,我们就去县上购买。”
“当初你们是居于什么考虑养这么多鸭子呢?”
“当时想得很简单,一是双抢后会有一部分谷粒掉田里,这些谷粒掉田里,会发芽,和晚稻禾苗争抢养分,我们就想,养些鸭子,鸭子可以在田里把这些谷粒吃掉,不浪费;二来是,鸭子经常在田里找食,鸭粪也是肥料,刚好肥田。”于大康回答。
“听说,在蝗虫爆发初期,是你们公社最先提出整防整治的?”记者继续问道。
“对,对!这个是我和我们大队长商量后探讨出,向镇里县里提出来的。我们公社有鸭子,鸭子可以治理蝗虫,我们公社免受蝗虫之灾,但我当时更考虑的是,镇上的蝗虫,县里的蝗虫。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们联合所有兄弟公社,一起整防整治,才能将蝗虫问题解决。”
“只解决灵溪公社的蝗灾,不是解决蝗灾。只有所有公社的蝗灾解决,才是真解决。灵溪公社社民有饭吃,不是富足,镇上县上乃至全国人民都有饭吃,才是国泰民安。”
“灵溪公社蝗灾在我们控制范围内后,我们将我们公社的鸭子不对免费派出去,义务支持兄弟公社。”
于大康面对记者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