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3D打印

这期间,韩元得掌握所有化学基础原料的各种性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稀硝酸和浓硝酸。

这两种是同一种酸的不同浓度,但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却有极大的区别。

稀硝酸在常温下可以溶解铁和铝,让其彻底分解。

但浓硝酸在常温下却会使得铁和铝表面钝化,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甚至当铁的数量以及浓硝酸的数量不同时,反应也会完全不同。

比如浓硝酸和少量铁反应时,会生成硝酸铁(fe+6hno3=fe(no3)3+3no2+3h20)。

而浓硝酸与过量铁反应时,会生成硝酸亚铁,(fe+4hno3=fe(no3)2+2no2+2h20)。

由硝酸可见,不同的化学物之间,哪怕是不同的浓度,反应物的不同量级,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化学实验室中,韩元将手中玻璃容器中的透明的溶液通过特制的导管送入另一个装有透明溶液的玻璃容器中。

两者相遇,原本平静的溶液顿时就像烧开了一样,沸腾着不停的冒着气泡。

与此通次,溶液的颜色也在改变,原本两者都是透明的,现在融合后开始向淡褐色半透明转变了。

这是在制造石材纤维粘结剂,已经接近尾声了。

彻底完成后的沾结剂带着一点颜色,呈现出半透明的淡淡黄褐色。

当然,这种沾结剂的颜色浓度很淡,需要它浓缩在一起或者被装在瓶子里面才能看的出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制造‘岩石绵’需要的石材纤维粘结剂、防尘油、憎水剂等各种溶剂在韩元手中出现。

目前这些溶剂都还只是依据数据推测而制造出来的产品,并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

效果具体怎么样,韩元现在也说不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用还是有用的,毕竟是根据原材料的属性弄出来的。

就像502胶水+方便面可以用来修复万物一样,这些沾结剂、防尘油、憎水剂本身也都是比较寻常普通的溶剂,能适应很多的材料。

当然,后续实验的效果出来后,根据功效和能力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溶剂,都是要进行调整修改甚至替换的。

谷稟

各种溶剂制造完成,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七点多。

看了眼钟表,韩元在心中大致的计算了后续制造‘岩石绵’需要的时间后,果断的将岩石绵的制造挪移到了明天。

岩石绵的制造,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

如果将他采集回来的岩石都制造成岩石的绵的话,需要至少十几个小时以上。

就算是制造一些标本来进行验证各种化学药剂的作用,也需要超过六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结合现在的时间,韩元索性将岩石绵的制造生成改制明天。

而今天晚上,正好可以用来思考设计第二种需要研发的材料。

岩石绵的制造过程中虽然需要人工看守或者使用智能管理,但像高温融化玄武岩、离心机高速离心岩石纤维、添入沾结剂搅拌这些步骤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个时间点可以利用起来去做其他的事情是没有问题的。

下了播,弄了个晚餐后,韩元坐到了工作间,思索着第二种自主研发的材料种类。

第一种研发的隔温材料‘岩石绵’是为了各种建筑,各种设备的隔温、防低温等。

那么第二种自主研发的材料,韩元将目光放到了3d打印材料上面。

本来韩元准备将第二种研发的材料放到脑电波感应读取晶体材料上面的。

但在仔细的思考后,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将目光放到了3d打印材料上。

这到不是说脑电波感应读取晶材不重要,而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必须要的理由将其弄出来。

另外,对于这种材料,韩元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在一个月内将其研发出来。

即便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也是一条极少有人踏足的路。

虽然通过感应芯片,将人体生理信息,通过算法和设备,转换成可识别的程序数据源这种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了。

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中步数计算、血压计算、心率检测这些设备都可以监控人体的数据。

但脑电波的信号转换和上述的这些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

要获取脑电波其实很容易,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早就能做到了。

而且获取脑电波早已经是一个相当低成本就可以实现的技术。

但难点在于读取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