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八十五

大秦相国夫人 红姜花 2969 字 2022-10-02

“你说修渠可改变。”嬴政又问:“那该如何修渠?”

郑国等的就是国君如此发问。

他精神一振,不假思索,出口就是长篇大论:“关中地形复杂,西北高、东北低,可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依凭山脉走势开三百里为渠。运用‘横’、‘绝’技术,拦河引流。”

先抛出总结,而后不等嬴政追问,郑国自顾自地出言解释。

“一则因为泾水浑浊,含有大量泥沙,可改善斥卤地的情况。二则,泾、洛、渭水之间,便可如蛛网密布灌溉。如此计划,涝时水有河道引流,旱时亦不缺水务农,将会大大改善这一方水土的情况。”

郑国说道:“到时候平民不缺饭食,自然会念及国君的恩惠。”

嬴政倒是不在乎别人念不念他的好,只是乍听郑国所言,确实很有道理。

不说别的,关中缺水缺土,是个问题。

维桢夫人向来把“提高生产力”挂在嘴边,这么多年下来,他也见识过其中好处。

生产力提升了,国力便会大大增加。

修一水渠,改变千万亩田的情况,其中效果,不比改善农具、推广新种植物差。

这也与维桢夫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就算郑国来秦国是有其他目的,但他言及修渠,这渠修好了,确实不是坏事。

“王上。”李斯却依旧不太赞同:“秦国也不是没有水工。”

郑国闻言挑眉:“可秦国的水工,怎么不提及修渠之事?”

言下之意即是,他们不敢,也没那个本事,更无远见。

看来这位郑国还挺自负。

“秦廷臣工来来去去,就没几个秦人。”郑国坚持道:“秦国可收韩臣,为何不能使用韩国的工人?”

但嬴政也不是这么容易被说动的。

少年侧了侧头,黑白分明的眼睛锐利无当。

他敏锐地指出问题:“可你还是没说为何来秦。”

郑国一愣:“我分明说是因秦需要——”

嬴政抬手。

十三岁的少年人,看起来年轻,但威严丝毫不减。

仅仅一个动作,就让郑国下意识地闭上了嘴巴。

嬴政并没有生气,他的面孔中甚至依旧没什么情绪,只是一双眼睛认真地看向郑国:“你只说你能为秦做什么,却没说你想从寡人这里要什么。”

郑国微凛。

倘若说初见时,只觉得这少年秦王意气风发,当他说出这句话时,郑国才知晓面前的年轻人不可小觑。

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认知到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回事的。

入秦之后,郑国见咸阳街头熙攘,见咸阳人生活富足,就觉得韩王所谓疲秦之策,未必能成。

劳师动众、伤及根骨的前提是,对方本就是名行将就木的老者。

对于韩国来说,也许修渠是件顶天的大事,一个不甚会拖累整个国。

但对于秦国来说根本不是这样。

叫一名年轻力壮的青年将军日夜操练,他会累倒吗?未必会,搞不好会变得更为英武无当。

郑国意识到了这点,可他犹豫许久,还是借着那一锅茭白的借口去拜见夏阳君。

“秦王高瞻远瞩。”再开口时,郑国的语气里带上几分真诚:“这天底下无人不有所图谋。士人读书、游学,是为了以胸中笔墨施展抱负,为一国、甚至是为天下做出一番成就。美名其曰施展抱负,实则也是为了名留青史。”

郑国一声叹息:“士人尚且如此,工农不也一样?农人只要种多多的粮食,就会满足。我为水工,自然也是想于水利之事有所作为,可韩国无情况、无能力,中原各国,也只有秦国有这个底气。况且——”

他停了停,下定决心。

“修渠一事,若是成了,则是恩济数代。”郑国的言语无比坦荡:“我不能明明有办法却只眼睁睁看着、什么都不做,如此对不起良心,更对不起我毕生所学。”

说到最后,连李斯都被他说服了。

谁来秦国不是为了施展抱负啊?

不是人不行,而是在本国没有那个条件。

听到他这么说,嬴政才多少有些满意。

“你言及修渠,若是方案可行,没有不修的道理。”他说:“但修渠不是小事,寡人虽心动,却不能立即答应你,还需我好生考虑一下。”

郑国闻言大喜。

尽管没有直接答应,可秦王也说明他心动了不是吗!

“是。”郑国赶忙行礼:“谢秦王。”

“你便在驿馆休息,等我考虑好了,会再次召见你。”嬴政说。

送走郑国之后,嬴政转而看向赵维桢。

“怪不得夫人觉得他是间谍,还要引荐他。”少年国君很是理解:“此人言谈确有本事,也很有道理。李卿还觉得此事不妥么?”

李斯连忙摇头。

“就算他为间者,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在。”李斯敏锐察觉出来:“况且秦国却确实不是没有水工,纵然不如郑国有才能,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修渠一事,用到的水工、官员,又不可能只他一人,到时候派人好生监督,就算他想偷工减料、暗中运作,也没那么容易。”

嬴政淡淡道:“他不会的。”

他当然不会。

赵维桢也是这么想的。

主要是修渠本身就达成了韩王要求的消耗秦国的目的,至于消耗到什么程度,韩王又没给郑国定业绩。

更遑论,刚刚一番言论,证明他是个有职业追求的人。

修渠之事,成则成,就是好事。他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一旦成功,就是名垂青史、功成名就,恩泽一方。

若是故意使绊子,出现什么问题,不止是他五马分尸那么简单,而在于多少平民会为此受难,多少土地会因此遭殃。

千万年的骂名,和百姓的指责,可比死可怕多了。

韩国能给多少好处让郑国承担这样的结果啊?

“此事可待朝堂之后正式讨论。”嬴政一语拍板:“夫人今日就为此事而来么?”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