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锅里烧开的水,除了大家早上洗脸用外,还剩了很多,穆青青把水用瓢舀出来放在一个专门盛水的木盆里,再盖上用竹子做的盖子。这个盆里的水是拿来喝的。以前的穆家人都是喝生水,但自打穆青青生病好了之后,穆青青每天坚持烧一盆开水,放在那里凉着,并坚持要求穆家人喝煮过的水。在这缺医少药的年代,穆青青可不想得个寄生虫什么之类的病。
后来穆青青才知道,和村里人不同,穆家水缸里的水是穆云正在房子后边的山里接来的泉水,并不是房前坡下面河里的水,相对来说会干净很多。但是为了安全起见,穆青青还是每天坚持煮一盆水放在那里。一段日子下来,大家也就习惯了。
说来这泉水,是两年前有一次穆云正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的。庄稼人没什么讲究,他口渴就捧着喝了几口,发现比平时家里喝的河里的水甘甜,且没有河水的那股淡淡的腥味,加上离穆家并不远,所以打那以后,穆云正就来山上挑泉水了。
穆青青把洗好的米倒进锅里,再把红薯洗净切成薄片倒进锅里,加好水,拿起木头铲子拌匀,盖上木头锅盖,在灶膛里添了几根柴,看着火烧旺起来了,转身去准备好碗筷。家里的碗都是土黄色的陶碗,有些已经缺口了,看着有些年头了,据说是当年分家的时候从原来的穆家带过来的。
穆青青趁着锅里的粥在煮的空档,拿起穆老爹自制的芦苇扫帚把东屋和西屋的地都扫了扫,虽说每天都扫,这纯土做的地面除了有些土之外也没什么脏的,但是习惯使然,穆青青还是每天都要扫一扫。扫完地,顺手把东屋和西屋都整理了一番,但是因为家里穷,东西少,说实话也没什么需要特别整理的。
东屋靠北墙摆了一张大竹床,这是穆老爹前些年自己做的,现在睡着穆家爷仨。
四根五六岁孩童手臂粗细的粗壮竹子做床脚,四周比床脚稍细一点的竹子围起来做框架,每边三根。床底板是横着的七八根破开一半的和床脚差不多粗细的竹子做成,上面竖着铺了两层手指粗细的细竹子绑成的竹帘,再上一层是铺了河边的蒲草晒干了做成的厚实草垫,最上面一块竹篾做的竹席,在往上铺的是褥子,虽说打了补丁,且棉花也有些年头了,但是这么些层数下来,这竹床虽说简陋了些,睡在上面却也很舒适。这床上的东西除了褥子和两床破棉被,其他的都是穆老爹自己动手做的。
穆家祖上几代都是篾匠,到穆老爹这一代三兄弟只他一人心细手巧,算是继承了家里篾匠全部的手艺,端的是做得一手好竹器。
但是他们南花村地处偏僻,到县城也要二十几里地,在这交通不发达,穷人外出基本上一律靠腿的年代,也就算是很远的距离了。
穆老爹身体不好,所以就算是做得一手好东西,但是身体也不容他多做,他自己更不可能跑到县城去卖。
加上前些年穆青青母亲在的时候,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所以即使穆云正大了,也很少允许他一个人外出叫卖。
于是穆老爹只是在南花村以及旁边的土沟村揽些活计。但大家都是庄户人家,哪有什么闲钱置办大件的竹器,加上竹器耐用,不要万不得已也不会花银钱来添置新的器具。
所以穆老爹靠他的手艺,家里也就是多个逢年过节能够添个蛋加块肉的进项。
穆老爹人憨厚,善良,正直,但是见识有限,所以并没有想过能靠自己的手艺折腾出个什么名堂来。所以对穆云正不愿意学篾匠也就由着他去了。
但是穆青青不这么想,看着家里不多但是做工精致的竹器,穆青青已经把穆老爹的手艺,列为可以为她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项目之一了。不过,这也是后话。
穆青青把大竹床上穆家两兄弟叠好的被子重新摆摆整齐,把褥子在扯平一些。站在窗前读书的穆云逸看到了,说道:“劳烦大姐帮忙整理床铺,明天我会整理整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