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是把这当警告的,也更不满当上一国之君的皇兄。
原主本来的名字也叫司行简,只是在皇兄登基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司行筝,原主的名字改为了司文显。
司行筝是嫡长子,比原主年长八岁;原主出生时,他已经被立为太子了。
但先皇给原主取名时,不仅没有考虑日后太子登基会犯忌讳,反而刻意给兄弟二人取了相近的名字,都是从行从竹。
这并不是说明先皇有将来废太子的念头。
那时先皇不仅敬重他们的母后,也很宠爱她。
原主的母亲出身定远侯府,性情、容貌都是拔尖的,她本就是先皇的正妃,后来更是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后。后宫的新人,或许年轻,但无一人比她貌美。
太子也自小就聪慧过人,一点即通。
太子的地位很是稳固。
先皇给嫡次子取那个名字,意在提醒两人是嫡亲的兄弟,希望他们能兄友弟恭,相互扶持。
可是,在太子登基后,反而有礼部官员屡次暗示原主的名字犯了忌讳,理应改名。
原主认为这是皇帝的暗示,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人的身份差别——他们是君臣,不再是兄弟。
这件事又加剧了原主对皇兄的不满。
其实,兄弟两人的离心是日积月累的。
在原主五岁的时候,定远侯府涉嫌谋逆,后来虽洗清了嫌疑,但圣恩已大不如前;原主的母后也被先皇厌弃。
原主九岁的时候,母后去世,而先皇不到半年就立了继后宋氏。之后,原主和太子的处境都大不如前。
那时太子已经娶了太子妃,既要顾着自己的家庭,又要忙着巩固地位,没有时间照顾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