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从清唱到和声

买活 御井烹香 2526 字 7个月前

的确,要说起人声合唱,这的确是洋番的拿手好戏,现如今在买地的艺术从业者中,来自西洋的画匠为数不少,很多都是从身毒的泰姬玛哈跑过来的,同样的,还有很多乐师从本土被运送了过来,这两种从业人才的到来,得益于买地的考试检定办法——画匠、乐师,这些艺术家,也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如果评分达到了一等,同样能得到丰厚的政审分,甚至很多船长都传说,艺术人才也一样有红圈人名,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幸运儿触发了名单而已。

这样的传说,让船长们延揽艺术特长人才的热情,在不断上升,也给这些在欧罗巴身份低微,大多数人艰难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艺术特长生,带来了一条全新的出路。也因此,在欧罗巴和华夏的交流中,音乐和绘画是走在前头的,从绘画来说,如今民间已经出现了不少富有华夏特色的西洋油画——或者说,随着油画在华夏的传播,它从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大众化了。

就像是火药、灰姑娘、小美人鱼等发明、故事,随着散播,逐渐失掉了自己的地域头衔一样,现在,于华夏提到油画,它已经不算是全然属于洋番的东西了,会画油画的画匠,不止是西洋人,华夏的画师不少人也学会了这种新技法,并且和自己习惯的笔法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水墨油画。

——这是完全新生的东西,用油画的技法,来表达水墨的笔触,所出的作品,兼具了两种画派的长处,着色更加生动,但韵味悠然,虽然画师不算名家,天赋有限,这种画法,在画坛名家之中,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但在民间,已经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用这样的办法来画人像,所出的作品,又比原本的条幅更像本人,但也有老式画作的痕迹,还比真人好看些——这样的油画,偶然也有一两副佳作,在市面上一出现,就都被高价买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匠,其声名也逐渐显达:这些画匠,很多都是从民间做壁画、家具画的画匠中转行过来的,他们不是读书人出身,很难在画坛闯出什么名号,画作也往往被抨击为‘匠气’,没想到的是,这匠气在油画上反而发挥了作用。

因为油画的创作,是比较烦难的,算是体力活,颜料味道也刺鼻,这个苦一般读书人也经受不住,而且,如今读书人有太多事情做了,沉浸在书画之道的人数很少,一来二去,倒是给这些画匠空出位置来,让他们逐渐也成名成家了,靠着绘画的本领,都能过上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和从前比起来,画家是赚了大钱的,西洋乐师的日子也过得不错,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去给戏班伴奏了,或者在买地大城市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高级餐馆中串场演出,同时当然也从事乐器教育,个别语言天赋好的,已经开始尝试翻译西洋的音乐理论书籍,在买地这里教授乐理学,从事音乐研究——当然,这是在收学生、串场演出的间歇,基于个人兴趣而从事的活动,目前来说,买活大学还没有开设西洋音乐教学的计划,这让很多乐师感到有点着急了——尤其是在博览会上,法兰西的油画引起极大反响后,洋番中就有了传言,据说买活大学的美术系,可能会增加西洋画这个专业方向呢。

由于乐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其和数学本来也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欧罗巴的贵族,家中为他们从小聘请的家庭教师,往往博学多才,会几门乐器是很基本的,他们中有很多人也算是半个乐师了,对于西洋音乐在买地,发展落后于绘画的现状,的确有点儿在意。这会儿,听到了人生合唱版本的好几首歌曲之后,他们的的反应都是类似的,一开始大受启发,神色带着隐隐的兴奋,很快,表情又变得凝重起来了:本来以为,算是看到了西洋音乐在华夏这里的发展方向,的确啊,合唱类的表演,是大场面的不二之选,在买活军崛起之前,超过五百人以上的观众席,就只有采取合唱的形式,来进行乐曲表演了,这里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乐器的话,最好也要有一些声量大、穿透性强的乐器压阵。唯有如此,才能照顾到外围的观众,确保他们听到的声音不会太过含混。

比如定音鼓、大提琴、管风琴,都是为了大场面发明的,华夏这里,也有唢呐、鼓、号这些乐器,买活军崛起之后,虽然有了喇叭,但人声经过铁皮喇叭,虽然得到扩大,却丧失了音色,广播喇叭又有严重的干扰。在表演活动上,还是要回到人声合唱这个路子来——而这无疑是华夏文化的弱点,这些洋番来到华夏之后,还没怎么看到汉人进行分声部合唱呢。

不是说一群人一起唱,那就算是合唱的,一群人一起大白嗓地喊唱,那叫寻欢作乐,合唱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表演方式,就洋番们的观察,华夏百族之中,只有一些鞑靼人在吃饭的时候,会有点儿半主动地把自己的歌声分成高低两个声部,但声部之间,有点儿各唱各的意思,不能通过和声、速度、节奏变换等等技巧,进行主动融合。

这种声部的区分,更像是一种本能,远没有欧罗巴的理论那么丰富。他们的合唱团,尤其是各种教会培养的唱诗班,在这方面可算是出色当行——这不是,一在文艺汇演上看到合唱班上来排位,很多人就意识到了,这可谓是西洋乐师的一个机会啊!从买地这里,衙门和中枢的威望来说,凡是被谢六姐首肯的东西,就没有不流行的,这合唱都在国宴的文艺汇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民间必然很快就流行开来,到时候,不论是借此开设西洋音乐这个专业方向,把合唱声乐,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又或者是在民间传授合唱技巧……对乐师们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

然而,听完了《鲜花调》,这些人的如意算盘,立刻就落空了:他们发现,《鲜花调》的改编,对声部的编排,还要超过自己的水平,同时,这些歌手的表现也半点都不业余,一些耳朵灵敏的音乐爱好者,可以明确把声部的调子给标注出来,并且震惊地发现配谱的严谨、合理,以及演唱者的高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