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六姐门下忠犬张宗子

买活 御井烹香 2971 字 7个月前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一段台词,对卓珂月来说,是有相当的震动的。他自己已经前去观览了两次该剧,并且设法弄来了台本,虽然所用的是英吉利人的文字,但只要肯找关系,肯定会有通译愿意把它完全地翻译出来。

其在展位上的演出,是每日循环的,每天一场,每一幕中间有长休息,英吉利人尽其所能,找了很多欧罗巴的洋番演员,或者说拥有演员才能的同乡来,有些演员本职工作是乐师,或者只是擅长歌舞,或者干脆就是跑来买地务工的水手,只是因为有表演的勇气,而且汉语不错,就被延揽进来了,可想而知表演质量并不太高,但即便如此,就卓珂月所感受到的,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卓珂月认为,在白话剧这个领域,《王子复仇记》简直已经进入到了另一种层面,它把极为复杂且抽象、严肃的议题,通过情节进行了紧凑抓人的包装,达成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效果,如今买地流行的白话剧,虽然其中不乏有他自己主笔的,但相较之下,简直就犹如萤火见月,就如同所有民间旧式的话本,和《红楼梦》之间的差距一样,叫人不得不感慨作者那横溢的天才哩!

“若比较起来,《牡丹亭》于填词的才气是不输的,但选材就难免受了时代的限制,也是生不逢时,刚流行了十数年,现如今故事就已经过时了,不论南北,凡是开明些的人家,哪个还能理解杜丽娘的闺怨,谁还在幽闺自怜?坊间倒常有翻新牡丹亭,叫杜丽娘好生读书去考特科的话本,这种话本,才迎合如今劝学、开女官的潮流呢。”

卓珂月提到《牡丹亭》,并非无的放矢,正所谓北西厢,南牡丹,牡丹亭一出,流行了数百年的西厢记,就显得有点过时了。毫无疑问,老式戏剧中,百年来要以此剧为第一。所以要把华夷之间做个比较,便只能举出牡丹亭来了,他认为《王子复仇记》的优点,就在于选材的恒久性。

一则,是悲剧最动人心,二则是国仇家恨,这题材是永不过时,横贯东西的。卓珂月因此对于英吉利使团的品味和胆量也表示了赞赏,虽然题材严肃,又是外国人出演,看似不如轻喜剧那班热闹,但敢于选择这出剧目,却说明了他们这个小国,虽然贫瘠得厉害,但却拥有不差的艺术审美水平。和那罗刹国一样,凭借着艺术的天分,叫人也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除此之外,这工整严谨的戏剧结构,简洁而不冗赘的人物关系,都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卓珂月再看自己的拙作,简直就一无是处了,他迫切地想写出类似于《王子复仇记》这般选材的新作,但却又苦于空有目标而难填血肉,正是亟待和人谈论的时候,张宗子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搔到痒处,迫不及待地草草看了一遍,也感到大有所得,虽然还未转化为自己创作的能力,但对这出剧的好处,却是多了几分见解。

卓珂月再看了两遍,还有些意犹未尽,放下稿子,对张宗子说道,“其实,你就是不来,这几日我也要来找你的——”

他的早餐送来了,馒头夹炒蛋,黄瓜擦丝调的小拌菜,配一杯豆浆而已,除了大营养素之外,只是略加了一些油盐,口味相当清淡,卓珂月如今身子越来越健硕,吃食上却越来越简单了,暗地里学着敏朝皇帝、信王兄弟俩的养生之法,这都是在圈子里私下流传的心得。

这其实也是张宗子的缘故——张宗子不知从那里得了一些启示,告诉卓珂月他或许有可能早死。而天下有一种极大的怪现象,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从前是多么的狂歌纵酒、自恃不凡,一旦被告知,自己在另一个时间线中很可能天年不永,刹那间就会燃起极强的求生欲,成为养生的狂热者。卓珂月本是弱质芊芊的文士,自从知道这个消息,五年间,俨然已经成了满身肌肉,可以用石锁和《红楼再梦生岸》的作者谈谈,‘以德服人’的新型文学家了。

这都是题外话了,卓珂月找张宗子,主要是两件事,一来,他想要出一期《王子复仇记》的讨论特刊,除了枫社自己人各抒己见之外,也想向钱受之、阮集之、李仙侣等社外名家邀稿,还有就是,如果沈宛君的南社无意出专题,他也打算向叶仲韶、沈君庸等人邀稿,相信以沈宛君的气度,只要枫社先提出这个主意,必定不至于和他们别这个苗头。不过,这由张宗子出面择人写信好些,在南社中邀谁的稿子,也需要再商量,总不好直接向社长沈宛君邀稿吧?

第二,就是他对于《王子复仇记》的历史地位,是丝毫不怀疑的,卓珂月认为六姐的图书馆里,一定有这个叫做沙诗雅的剧作家的文本全集,而且翻译笔墨,不会逊色于如今的通译多少。他知道翻译这种剧作,劳心费力,和翻译合同文本甚至是教科书相比,要更耗费人,报酬上又毫无优势,要等通译一本本现翻译出来,不知道要等多久。因此,卓珂月想让张宗子设法弄来沙诗雅的剧作集,他好一睹为快。

“还有,既然理科门类,有许多教科书,没道理戏剧门类没有教科书来着,叶仲韶胆子小,不得六姐欢心,没有面见天颜的机会,此事只好着落在你身上。倘若连戏曲系的教科书都是你讨来的,那我看叶仲韶还如何能安坐在主任的位置上!”

这不是卓珂月第一次提起此事了,张宗子其实对这事也是上心的,他是博学通才,对于散文小品、戏曲、话本、博物、音韵、绘画等文科类目,都有造诣,才气横溢,被很多人视为南士林继钱受之之外的下一个大才子。越是这般聪颖之辈,就越喜欢看书,虽然采风使是正职,但其余领域也没搁下,他对卓珂月道,“其实上个月我就要过一次,但六姐说,戏剧的教科书,其中有很多要结合举例的剧目来看,那些剧目的本子,她不能随手就一一找到,也没有这个精力去仔细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