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6.之江道爱戴六姐

买活 御井烹香 3075 字 11个月前

“你不喜欢哪个,就索性不要他了,也不操心,也不要他回报,小孩子能吃几口饭,那么一点粮食就当你强买强卖赔给他了,到年纪你就舍掉,舍么既然舍不掉,那就都公公平平的,又不是要你都给,给了这个给那个,你可以都不给呀,就叫他们都自己去拼,也就没有偏心这个讲法了。这人情么到最后还不都是全在钱上面,哪怕你真当偏心这个,平时肉啊多吃一口,糖啊多吃一块,只要钱上把牢了,谁都不给——那又还好!别的子女也没话说的,对伐!”

“钱在你手上把住,到死了以后,谁伺候得好就给谁,哪怕你最后都给了偏心的那个,不照顾你么,全部家产留给他了,照顾你么,一分钱不留,到时候你走了呀!两脚一蹬,脖子一歪,你知道什么!还在世就谁都别给,要给就都给。书里讲的就是各各意思,‘讲逻辑,要公平’,这个道理不是蛮好的?真能落实下来,家里少了很多架吵的!”

这为人处世的道理,哪个不是似是而非,见这些小贩这样振振有词地讲,原本最抵触这些书籍的顽固派都有点软化下来,将信将疑地挑刺,“那么……那么这是手里有钱的喽,手里就那么一点点钱,就够帮扶一个的,怎么办?不帮,都跌在泥里,不要讲养你,帮呢,只够帮一个的。”

这一个当然往往就是长子了,也的确是实话,北方贫苦地区,父母竭尽全力,能帮一个的已经不错了,多得是一个且帮不了的,生养得多了,到头来各奔前程老的只有饿死那也是屡见不鲜的。但这个问题在南方似乎不存在,小贩两眼一瞪,“所以要一直挣钱啊,我们这里是人人都要去做工的,那些老的,七老八十了,走都走不好了,家里小孩子成千上万的买卖做着,求他在家里好好歇,他自己掇条板凳当拐杖,一步一挪也要去做工——不是在家里做家务啊,是要去做工的,哪怕帮人编柳筐也是要编到死的——我们的老话了,这人什么时候死?做不动了那就好死了,但凡是还死不了那就都是要去做的!”

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是惊着京城人了,这些厢军们有些人是有眼界的,认为北方的村户恐怕是没有做工的机会,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京城大概工作的机会是多的,可老人却没有这种几乎是疯狂的勤谨,大家不免感慨南方人有福不会享——这样温和的气候,这样富饶的物产,一辈子操劳下来,到老了不享几年清福,还要吃紧的‘做生活’?各地的民风居然差距到了这样的地步!也就难怪买地的歪理邪说,在南方能传扬开来了!

“啊呀,这有什么的,说破天来,不就是不要愚孝,该分家就分家么,这点事情算得了什么呀!”

还有一些小贩,却认为他们纠结的点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完全是对买地还不够了解的缘故,“我们买地这里,和敏朝比,进步、文明的地方何止这个?不容易被你们接受的风俗那太多太多了。”

“你们到了武林之后,如果还能再往南走,就会晓得了。自古以来呢,武林是富庶的,东海边,不穷不富,勉强度日罢了,浙南的日子就苦一些,大体来说,我们之江道不如江南道那么繁华。可自从来了谢皇帝,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们苦盼了多少年,才盼着谢军主吃下了之江道——早在军主没有发兵之前,其实很多地方都已经是依买俗生活了,去年我们道还得了表彰,因为我们遵循新俗最彻底最踊跃。你要是再往南走,到了绍兴那样的地方,见到了绍兴招上门女婿的盛况,怕不是要更吃惊了?我们买地的婚俗,比你们敏朝来说,更自由更进步了不止百年呢!”

——有一点是非常有趣的,那就是这些之江道的小贩不管什么出身,对买地的统治都非常的满意和推崇,甚至很引以为豪。对于他们的吹嘘,众人不能说是完全采信,甚至有些人还颇为不以为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都很希望不被打发回京,至少能在武林住上一段时间——如果万一中的万一,能和皇帝一起去羊城港那就再好不过了,当然,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皇帝决定走河运去云县的话,或许他们也能跟着再往之江道深处走一段,走到不能在岸上继续跟随的时候再滞留下来,那就最好了。

不过,这样的想法,他们也知道大概是痴心妄想。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如果不想立刻启程回京,而是在买地多滞留一段时间的话,就只能放弃报酬,私自逃出去,把自己卖身做谢六姐的活死人。不过,买活军这里做事一向是很会照顾人,很让人舒服的,在他们到达武林之前,厢军们收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消息:皇帝已经决定在武林改乘海船,带四百名京营亲兵南下,他会在云县停留几日,再到羊城港去住四到五个月——不错,定都大典其实是在四个月之后,他们这么早出发完全是为了预备路上可能发生的意外……出使一次大半年甚至一年功夫,也是如今的常态。

这样一来,就有六千厢军再加上两千多的京营亲兵会滞留在武林,等候半年甚至更久,这些京营的亲兵倒也罢了,厢军的来历、报酬、诉求,买地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们为厢军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不愿意做工的,那就先领了敏朝的银子,买地组织他们动身回京。如果是愿意等待皇帝,到时候多拿一份护送回程的银子,那么,买地也会考量他们的素质,给他们安排一些短期的工作,让他们留下来做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