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

她不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女子,她没有那么华贵。

她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女子,也不是“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女子,她信奉妆点,觉得不打扮就像不穿衣服一样。

她不是“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但她似乎有那么一点媚气。

她不是林黛玉般的女子,她没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长大的她知道了含蓄和深沉只是一种手段。

她的性格沉稳,得益于她爱读书。她有魄力,得益于她爱做梦。

袁伊对她妈妈说她最大的梦想是想嫁给富二代、富三代,可以说她的长相与她的性格很匹配,虽然美,但是不知为何有一种俗气的感觉。

这或许是五官和脸型太完美,让人觉得不真实。

她不是古典女子,停止此类幻想。

她是一个很美、很实际、很吃得开、很会利用别人的女人。仅此而已。

(我觉得我不得不跳出来,从打字机变成人,说一句,这个大叔对这个女孩子的评价让我真是觉得无厘头的不舒服,我整个脊柱都极为不满,为什么这样实际的人就是俗气的人,我真是理解不了,大叔的思维是不是唐代以前的?

绝对怀疑。

我代表广大读者支持袁伊,做的好。)

冬雪01

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不论咫尺天涯”。这首歌旋律轻柔、有层次感,歌手音色干净、纯粹,非常动听。尤其是歌中唱到的“相约”片段,让人有一种永恒不变之希冀。张珺已经6岁了,一眨眼很快就又长了1岁,她已经小学1年级了,她上学比较早。她每天都哼着这首歌曲,她很骄傲,自己的声音和天后有点像,她傻傻的,每次谁说让她表演一下,她就开始扯脖子唱这首歌,弄得周围的人都乐到不行。她骄傲极了,梦想成为歌唱家。

孟岚没有对她的梦想说什么,只是偶尔说,“不要总唱高音,担心嗓子变坏了哦,珺宝宝”。

“妈妈,我已经很大了,不是宝宝,我是个女孩子了!”

孟岚一笑置之。

珺的特异功能虽然已经渐渐趋于平淡,就像被剥去羞涩的春天,是昨,但也毕竟来过,没有那么多遗憾。

潜能不在身体中、身体的按钮旋到“off”处;潜能也不在心灵里,心灵的门也打不开了。孟岚觉得这件事,就像心里的阴影,在不断的飞旋,从体内的各个器官流窜到血液,骨骼和脊髓内,应该压制住,不要引起过多的注意力。

孟岚记得珺儿在上学前,家里充溢着深深的期待和快乐。孟岚不知道多少次自己好像重复着同一个过程和阶段似的,好像很多个质、量均衡的记忆闪现在脑海,这一刻化成了一个画面。孟岚将这个记忆变成剪影放在自己的脑海。

总是这样,孟岚管理好自己的记忆和感情。对于感知系的人来说,感受的不仅仅是记忆、感情,这个词语其实含义丰富,犹如这种人体潜能一般。简单地说,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这种过程是感知。

一方面是可以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有意义的印象,每样物体都残留着记忆和信息,这样说并不是唯心。比如说某人带过的玉镯,记录了这个主人的信息,感知就是将这个信息获取并提炼,从而得到趋近于真相的结论。

但是,注意的是感知不等于真相。

另一方面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读取这个反应,即为感知。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感知是感知系的人较为常用的能力。这是一个哲学范围内的定义。

物与环境的存在关系的表达是为感;存在的对象关系是为知;主体的关系表达是为感知,感知是表现出的主客关系,这个是可以从哲学书籍中查阅得到的信息。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中写到的,:“空吟风水,感知怀恋”,这个句子以后也经常用来诠释“感知”。

面对一景一物,一情一境,触景生情,因景知情,即为感之知之。风,吹过,沙沙的声音,犹如惆怅的旧情。水,流过,涓涓的动律,使人空留过去的怀念。

还有一段也是关于感知的诗词,袁郊《甘泽谣·红线》:“忧往喜还,顿忘於行役;感知酬德,聊副於心期。”生死忧虑,悲喜都似东流水般被相忘于江湖,而内心之想、思、感动则萦绕心头,聊以□□、不能抹去。

这里是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提到的感知,放在这里的意思是体会一下这个词的含义,但是此“感知”非彼“感知”。孟岚的“感知”似乎本就拥有更为广大的外延,恐怕任何诗词、文章里的“感知”和孟岚的感知都会不相同。孟岚很庆幸,自己的能力从未被提及,典籍、小说、学术著作等均没有关于孟岚能力的特别记录。没有什么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曾经”存在、正存在着(发挥着效力)的证据,这让人安心,但更让人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