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

六米之上[竞技] 熙十一 1985 字 2024-01-03

在起跳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团身转体。

沈应肩部肌肉收缩,身体轴心从“手”转移到“肩”,重心自下而上,完成了一次又快又好的摆体。他先是进行一次“兜回”式长摆,当身体与地面差不多呈现四十五度夹角时,再屈起髋部、双腿收起,将“长摆”变为“短摆”。

当然,这也是看感觉的。

在这样极快极短的跳跃过程中甚少有余力观察自身与地面的夹角、或是其他什么,沈应基本上都是完成长摆后紧跟着就接上短摆。至于说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在什么时候结束长摆转为短摆,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打磨精进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这种技巧类的东西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不排除存在那些对撑竿和横杆都拥有很优秀的体感的天才,然而沈应觉得自己并不具有这样的天赋。

他可能在撑竿跳所需要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不错——他短跑速度很快,拥有较好的跳跃能力,上肢和核心力量也都不错。这些都是想成为优秀的撑竿跳运动员所必须要具备的。

但如果说对于撑竿的感觉,沈应感觉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天赋。想要达到像贝兹鲁科夫先是那种“人竿合一”的境界,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虽然这样讲,沈应这一跳的团身摆体完成得非常不错。长摆与短摆的转换衔接非常流畅。他感觉很好。似乎又进入到了之间那种专注的、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与撑竿跳的奇妙状态。

而这种奇妙的状态也使得沈应接下来的一切动作都完成的十分顺利。

折体后翻,将双脚压向头顶,身体伸展,直至成为一条直线、基本与地面垂直。这一个阶段也完成得很好。那么马上就……

就在沈应准备引体推竿、开始过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件事——虽然他本人是基本垂直于地面了,但他手中的撑竿还没有。

糟糕!

沈应意识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妙。不,不应该说是“有些”,是很不妙。

他的身体先撑竿一步完成了从起跳到准备过杆之间的所有动作。团身摆体也好、伸展向上也好,都完成得很好。这很不错。然而糟糕的是,撑竿却还没有到达最高点、没有到达过杆前的那个“点”。

这意味着人与竿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而“不同步”背后所代表的东西很恐怖。

转身引体的时机不对。太早了,整个节奏都和撑竿脱节了。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很大一部分撑竿回弹的力量,导致最后的高度不够——是的,沈应发现了,在非常成功的起跳后,尽管他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团身摆体,但在开始的时机上出现了大到可怕的失误。

是因为太过兴奋,还是紧张与压力呢?原因已经无暇顾及了。在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后,这一跳基本上已经可以判断为是失败的一跳了。

如果是在训练中,沈应当然不会无法接受这样因为失误而造成的失败。他会坦然的放任自己撞到横杆再落下摔到海绵垫上。但现在是在比赛,而且还是这一高度的最后一次试跳机会。

即使出现了这样大的失误,即使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失败。但是——不甘心!无法接受就这样放任自己失败!

沈应紧紧抿着嘴唇。

团身摆体已经完成了,伸展转体也完成了。“整体”的身体已经走完了“过杆”前的所有步骤,既然如此——

他核心收紧,通过腹部肌肉发力,硬生生在空中将自己往后带了带,顺着撑竿回弹的力又拔高了一截。

伴随着核心施加的这份力量,撑竿终于完成了从插入插斗时的小角度到基本垂直于地面的转变。

成功了!

沈应松了一口气。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口气松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