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丛澜赛后

这种言论起码还不带脏话,有些骂得难听到被直接屏蔽,然后他们又换了火星文出来。

褚晓彤本就因比赛失误而难受,看到这些,别说心态崩得稀里哗啦,她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她很想跳好,她也不想失误,可她就是做不到。

有了这一次经历,丁教练时刻注意,不让褚晓彤再去看这些地方的言论。

可她既然知道了,哪怕不去看,也会脑补。

我要是这一次又崩了,是不是还会被骂?是不是还那么难听?

队里没少给她联系心理医生,褚晓彤也很努力地去治疗,可惜见效甚微。

这会儿,看到褚晓彤说到新闻,丁教练就想起来了曾经的事情。

“不要紧张。”他拍拍孩子。

褚晓彤乐观起来:“她是神仙,我不跟神仙比。”

会跳3a的女单都是神仙,她们这两三个月在队里没少调侃丛澜,都是善意的那种。

丛澜也被总教练安排分享过她跳跃的经验,不止是3a,还有其他的三周跳和连跳。

大家见丛澜跳得那么轻松,都想学一学,看能不能有所感悟。

结果丛澜一头雾水:“就,练啊。先滑,找好时机起跳,咻——转圈——嘭,落地注意滑出。”

其他人:“……”

于谨捂脸。

褚晓彤想起了当年,有人问她为什么学得那么快,她也纳闷这么简单的两周跳怎么就学不会了。

直到她开始学三周,学高级连跳,再到后来发育关,天才被打击得快要一蹶不振。

国家队不缺天才,能来到这里的都有天赋,但天赋,似乎也有高低多少之分。

丛澜没办法说得形象详细,她的计划都是非人类教练安排的,学的也是标准动作,该改哪里,该练哪里,该稳哪里,非人类教练直接就给她定好了。

所以,其中的原理,丛澜是不知道的。

进入队里以后,她跟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不管是花滑还是隔壁短道、速度滑冰,他们就跟同学似的,打打闹闹偷偷摸摸,还去西单逛街,去外面吃宵夜。

花滑这里冰面拔河被隔壁两队知道了以后,三个大项目的人还组织着玩了一趟。

丛澜拉着几个短道速滑的,硬是要跟他们比速度。

花刀都不一样,人家那可是开刃的,就算二队也完虐她们这群花滑的。

输了也开心,热热闹闹,比丛澜之前独自训练要开心多了。

所以,丛澜尝试着,想看看意念空间里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模式,能够偷点资料出来帮帮其他人。

但是不行。

唯一的学员数据模型与她挂钩,系统的那个监测小程序不知道在哪里运行着,实时传递数据给这个体育馆的主控台,锁定了模型。

没有多余的名额,丛澜也无法修改自己的数据模拟其他人,这条路是封死了。

至于可以看到的其余资料,数据化后的真实积累,带出来又没多大的作用。

技术动作就在那里,isu官网上还有标准课程,想学的话哪里都能找到,可是知道了又不能确保学会。

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因、天赋都是不一样的,技术动作的发力方式也不尽相同。

所以教练极为重要,要因材施教。

丛澜的特殊案例,可以作为资料之一,但不能普及到其他运动员身上。

她的训练课程也无法共享给其他的人。

要在什么样的程度下起跳、滑行几秒、速度几何、腾空时间多长、转速多快……这些去翻翻论文,都能找到相关的研究数据报告,还都是从国际赛场上测得的。

每年都开的体育相关会议上,那数据资料都是跟组国家队后得到的呢。

3a太难了,男单难,女单更难。

日本出了4s的宫泽慧,也没出3a。

唯一一个向前的跳跃,不好掌握时机,起跳特殊,难度极高。

大鹅那里连2a都跳不出来的女单也不在少数,为此,他们口口相传,发明了一种前手的2a,靠手臂带动全身。

但弊端在于,这样的技术更难出3a了。手臂的力量能有多少?

全身加上那个沉沉的冰鞋,浮腿带得好,高远度和转速才能到位。

褚晓彤想跳3a,她太想了。

没有女单不想跳,梦里都想。

丛澜分享不了经验,就干脆现场跳,带着大家一起练,看其他人能不能从她的跳跃中得到什么。

于谨也跟老黄一样,有着记录各种数据的习惯,他带了相机,连丛澜的训练都会录下来。

一天结束后,他会将今日的训练数据归拢总结,第二天告诉丛澜,跟她讲有哪里不足、哪里要保持。

有其他教练想看,于谨也在问过丛澜后,大方地将资料给了他们。

褚晓彤正在从发育关里走出来,跟丛澜集训的这段时间,她从技术上感受得并不多,但她从其余方面得到了许多。

心态崩就崩,自己就这样了,不如接受自己。

褚晓彤:“教练,你别急,我没事。”

丁教练狐疑,真没事?

褚晓彤握拳给自己打气:“比不过神仙就不比,澜澜可以扛起来花滑,我就不紧张了。”

丁教练:“……”

这话为什么听着有点别扭?

·

进入后台一拐角就是采访区,比赛虽破,流程都有,只不过记者媒体很少罢了。

丛澜一出这样的技术储备,还有直接打破了国内各个记录的成绩,场后无聊等待的记者摄像们纷纷激动起来。

一个记者配一个摄像,来两个单位便是四人。

丛澜面对着大家的恭喜,简单道谢,笑得可爱。

“这样的年纪就有这么好的成绩,有什么感想吗?”

“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明年就可以参加国际赛了,可以说一下你的目标吗?”

问题都比较温和,他们基本上都是体育项目的,花滑挺冷门,有些记者甚至压根就没了解过。

就连电视解说,有的还是从别的项目拉过来的,连技术动作都能说错。

但问问题又不难,都是吃这碗饭的,张口就能来。

丛澜一一回答,于谨怕她出错,提早给了答案。

“谢谢谢谢,成绩不错我挺喜欢的。”

“对我现在是12岁,明天就13可以比青少年大奖赛啦!”

“目标?那肯定是第一啊,竞技运动当然要拿第一。”